孔子的道德學思想后來被孟子所繼承,并且從人性論出發(fā)作了更深刻的哲學論證,標志著儒家思想的基本成熟,所以后來的儒生都以孔孟門徒自居。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必修五語文《論修身》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必修五語文《論修身》教案
[教學目標]
一、繼續(xù)學習、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學會辨析文言字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進一步提高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準確理解課文中孔子關于修身養(yǎng)性的基本觀點、主要內容和修身的方法,進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強自身在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修養(yǎng)。
三、了解、借鑒課文中“內省”“忠恕”“誠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貧樂道、信念堅定、胸懷坦蕩、注重自省的崇高風范,提高自我修養(yǎng)、道德完善的自覺性。
四、學習本文言簡意賅,善于運用比喻、對比等方法闡明深刻道理的表達方式。
[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掌握的文言詞語:窮、過、患、興、濫、誅,諸、也、其。
二、著重理解課文中關于修身養(yǎng)性的思想觀點,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蕩的胸懷。
三、難點:文言語句的翻譯、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歷史的局限等等。
[教學方法]
在學生反復誦讀、自學討論的基礎上,教師作適當?shù)囊龑?、點撥、提示。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本課時主要是朗讀、翻譯課文,對課文內容有初步理解,積累文言詞語。
一、導入。
初中時同學們學過《論語》的選段,此外,大家還通過書刊、電視、網絡等途徑,對孔子和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同學還能背誦《論語》中的不少經典語句。首先,請同學們談談你所了解的孔子,還可以談談你對《論語》中的某句話的理解。
學生發(fā)言。教師可讓同學們放開講,不必作過多評論。
教師歸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
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鬃舆€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修身養(yǎng)性”是《論語》中的重要內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文明古國,是禮儀之邦,講究個人修養(yǎng)有幾千年的良好傳統(tǒng)。構建和諧的社會,也必須使每一個公民都加強道德修養(yǎng),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才能使人與人的關系更加融洽和諧,社會更加和睦和穩(wěn)定。
孔夫子所說的修身,就是學習做人的道理,他說得很多話,即使是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有很大的教化作用,希望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認真體會。
二、閱讀理解。
在老師的指導下,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課文,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首先請同學們朗讀課文,并分別找不同同學將每段話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不準確的地方其他同學可以糾正,老師強調重點字詞的讀音、意義、用法。
全文分為四節(jié),每節(jié)有五段話。
1第一節(jié)要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
六十而耳順:耳順,指能正確對待別人對自己的各種評價。
不逾矩:逾,超越;矩(jǔ),規(guī)矩。
朝聞道,夕死可也:朝(zhāo,不讀cháo),早晨。
莫能興:興,起來。
君子固窮:固,堅持,堅守;窮,困窘,走投無路。
小人窮斯濫矣:濫,過度,沒有限制。這里是無所不為的意思。
幼而不孫弟:孫,通“遜”,順從長輩;弟,通“悌(tì)”,尊敬兄長。
長而無述焉:述,無可稱道,指無所作為。
2第二節(jié)要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還要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患,憂慮,擔憂;其,這里可譯為“自己”。
“不己知”,是賓語前置,應譯為“不了解自己”。
君子求諸己:諸,兼詞,相當于“之于”。
于予與何誅:與,語氣詞;誅,責備。
內省不疚:疚(jiù)憂苦,內心痛苦。
3第三節(jié)要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和用法。
巧言、令色、足恭:令色,滿臉堆笑的樣子;足,過分,過度。
左丘明恥之:恥,意動用法,認為可恥。
以直報怨:直,公正無私。
4第四節(jié)要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和用法。
質勝文則野:質,樸實,與“文”相對;文,文采,指對儀容舉止進行雕琢修飾;野,缺乏文采,鄙陋。
文勝質則史:史,虛浮。
君子泰而不驕:泰,平和;驕,自高自大,盛氣凌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蕩蕩,寬廣的樣子;戚戚(qī):憂愁,悲傷。
居處恭,執(zhí)事敬:恭,恭敬,端莊,這里可理解為守規(guī)矩;敬,謹慎、認真。
雖之夷狄:之,動詞,到……去。
三、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次誦讀課文。要求每個同學都要大聲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涵的理解感悟。
四、作業(yè)。熟讀課文,完成課后第一、二、五、六題,并思考第三題,準備第二課時討論發(fā)言。
第二課時
本課時主要通過學生討論、交流,進一步理解孔子關于修身養(yǎng)性的思想觀點,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與感悟,提高完善個人道德的自覺性。學習辨析文言詞語的不同意義和不同用法。
一、檢查學生朗讀課文的情況??烧叶嗝瑢W朗讀課文。
二、請同學們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每一節(jié)的主要內容(概括主要內容可在若干同學發(fā)言的基礎上形成比較準確、比較一致的意見)。
(一)第一節(jié)主要內容:修身是不斷學習、不斷求索、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堅定的信念。
對每段話的理解:
1第一段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表現(xiàn)孔子從少年時代求學開始直到逐漸走向“仁者”的長期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學習、思考、奮斗的過程,這是一個偉大的思想者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逐漸轉化的過程,直至最終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這是一個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高度統(tǒng)一的境界。
今天看來,這段話仍然對我們有深刻的啟迪。人的一生,學習、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沒有止境的,對客觀事物、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也是沒有止境的。因此,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想。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認識,以達到與外界的融合。
2第二段話(“朝聞道,夕死可矣”),表現(xiàn)了對真理的熱愛和執(zhí)著追求。追求真理,勝過生命,短短七個字,令人感動。
3第三段話(“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比喻的說法,說明越是艱苦的環(huán)境,越能考驗人的意志??鬃邮堑谝粋€用松柏這一形象來比喻具有堅定信念、堅強意志的“君子”的,對后世產生極大影響。
4第四段話(“在陳絕糧”),運用對比的方法,說明君子即使在極其困窘的處境中,也不會改變自己的志向。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正是對這段話的詮釋。
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也是孔子樹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贊賞。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p>
5第五段話(“原壤夷俟”),以一段尖銳的語言和一個形象的動作表明孔子對沒有修養(yǎng)的人的極度蔑視,從而樹立起一個嫉惡如仇的君子形象。應當注意的事,孔子對原壤的譴責是從他“幼而不孫弟”說起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從小不注重親情孝道是道德淪喪的起點。這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也是有所啟迪的。
(二)第二節(jié)主要內容:主要談修身的方法——內省??鬃邮謴娬{自省?!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以“仁”為最高道德規(guī)范,那么怎樣實現(xiàn)“仁”呢?孔子說“為仁由己”。也就是說要實現(xiàn)“仁”,還得靠自己。修身的本質就是不斷進行內心反省的過程,孔子稱之為“內自省”、“內自訟”、“躬自厚”、“求諸己”等。
對每段話的理解:
1第一段話(“不患人之不己知”),強調在別人不了解自己,即在自己的品德、學識等不為人知的情況下,不埋怨別人,而是反躬自問,反省自己的不足。這段話表明,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2第二段話(“君子求諸己”),以君子和小人的對比說明君子應自強、自省。
3第三段話(“宰予晝寢”),以“朽木”“糞土”兩個通俗形象的比喻,說明加強自身修養(yǎng)的重要性,一個人如果自己不覺悟,不奮發(fā)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將是有限的。而且,判斷一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到底如何,不僅要看他怎么說的,更要看的實際行動。
4第四段話(“過而不改”),說的是一個人要能正確對待自己的過失??鬃诱J為有過失是難免的,但要勇于承認,更要勇于改正;如果堅持錯誤,不肯改過,錯誤就真地成為錯誤了。這段話不僅說明了修身的方法,更強調了修身的一個重要原則。
5第五段話(“司馬牛問君子”)中“內省不疚”與“君子不憂不懼”是因果關系。當遇到批評、誹謗時,孔子要求首先是自省,檢討自己是否有過錯,但如果經過認真反省,確認自己沒有過錯(問心無愧)時,就不必有什么憂慮和懼怕的了。這是多么可貴的品德!既嚴于律己,又堅持原則,堅持真理,決不盲從或屈從外界的否定和壓力,做到這一點需要多么大的勇氣!
(三)第三節(jié)主要內容:講忠恕之道。這是孔子思想體系中最核心的內容之一。
對每段話的理解:
1第一段話(“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以“忠恕”二字概括孔子的“道”,這個道就是“仁”。忠,就是忠誠于自己的理想和原則;恕,就是寬容之心,不能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追求而強加于人,正直寬容之心,就是忠恕之道。忠和恕是辯證的關系,既要堅持理想,又不能為所欲為。忠是對己,恕是對人。
2第二段話(“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對“恕”作了具體闡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對孔子道德觀的高度概括。它既是對“仁者”自身的約束,即要求一個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換位思考”,同時也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即要尊重他人,體貼他人。這一思想即使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對于建立一個和諧融洽的社會人際關系,也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3第三段話(“巧言、令色”),是從反面告誡(“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君子決不能虛偽諂媚,而應當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不應掩飾自己的好惡。這實際上是從另一個角度闡釋“忠恕”的內涵。
4第四段話(“人而無信”),是講“信”的重要性?!靶拧笔强鬃拥赖路懂犇酥林袊鴤鹘y(tǒng)道德范疇中的重要內容。“民無信不立”,誠實守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重要保證。到了今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對外貿易與交流,誠實守信仍是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5第五段話(“以德報怨”),主張公正平等??鬃与m然主張“恕”,但絕不是無原則地寬容忍讓,甚至委曲求全地“以德報怨”。他主張“以直報怨”就是堅持原則;他主張“以德報德”就是公平公正。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時不退讓的,是不提倡以犧牲原則來求得友誼和睦的。
(四)第四節(jié)主要內容:通過與小人的對比,說明君子所應具有的風范、氣度、胸懷和表現(xiàn)。
對每段話的理解:
1第一段話(“質勝文則野”)是講“質”與“文”的關系,即儀容舉止與內在素質的關系??鬃诱J為君子要講究儀表,但又不能過分修飾,要做到“文質彬彬”,即既樸實又有文采,達到內在美與外表美的高度統(tǒng)一。直到今天,這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2第二段話(“君子泰而不驕”),以“泰”與“驕”的對比說明君子與小人的不同?!疤迸c“驕”似乎只是一種表象的區(qū)別,但實際上是內在本質的不同?!疤保雌胶?、安適的樣子,表明君子的曠達,虛懷若谷,胸有成竹;“驕”是驕狂,自以為是,盛氣凌人,但其內心卻很空洞,很虛弱。所以,真正有知識、有內涵的人常常顯得很平靜,甚至“大智若愚”;而愈是表面張狂、驕縱的人,愈是無知淺薄的人。
3第三段話(“君子坦蕩蕩”),是君子與小人心理狀態(tài)的不同:君子胸懷寬廣,無所掩飾,不追求虛名富貴,因而是坦蕩的,豁達的;小人總是考慮個人利益,患得患失,顧慮重重,言行不一,心胸狹隘,因而總是憂愁、悲觀的。
4第四段話(“樊遲問仁”),是說君子無論在何時何地,無論處于怎樣的環(huán)境中,都能保持始終如一的做人準則?!熬犹幑А?,應當就是儒家提倡的“慎獨”。君子即使在無人監(jiān)督的獨處情況下,也要謹受規(guī)矩,嚴格自律?!皥?zhí)事敬”,是講做事要認真,一絲不茍?!芭c人忠”,是講與人交往、共事的基本原則,要忠誠、守信?!半m之夷狄,不可棄。”即使到了荒蠻之地,也絕不改變做人的準則?!安豢蓷墶比齻€字,表現(xiàn)出孔子對信念、對道德行為準則的堅定不移。
5第五段話(“子夏曰”),是孔子的弟子對他的評價?!叭儭?,表明孔子在弟子心目中的印象:他既是溫和的,又是嚴肅的;他既充滿情感,和藹可親,又嚴格要求,堅持原則。這是一個令人可親可近,又令人敬畏的長者形象。
三、請同學們談談學習的體會和感悟(應讓同學們暢所欲言,鼓勵發(fā)表獨到的有深度的見解,可就某段話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不要求全面)。
四、處理課后練習題。
第一題,讓學生結合課文逐一解釋“興、固、濫、諸、誅、恭、恥、友、德、泰、蕩蕩、戚戚、即”的意義和用法。
第二題,了解掌握“過、患、也”等詞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
第四題,讓學生以課文中的具體語句分析語言特點。
1言簡意賅,精辟深刻。如:“君子不憂不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善用比喻說明深刻道理,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朽木不可雕也”等。
3運用對比,使語義更加鮮明。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
4運用對偶、并列、排比的句式,使語言整飭,朗朗上口。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等。
第五題:“之”“其”作代詞的用法。
舉例: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鴻門宴》),其,他的(指劉邦)。
天下皆叛之(《鴻門宴》):之,他,代秦王。
第六題:“窮”的古今意義的不同。
舉例: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窮盡)
欲窮千里目(用盡)
復前行,欲窮其林(走到……盡頭)
五、課后練習
1選擇背誦課文中的幾段話。
2閱讀下面的文章,結合本課內容,寫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談談你對加強個人修養(yǎng)的認識,在班上與同學交流。
對《論語》修身思想點滴認識及其現(xiàn)代價值探討
鐵笛書生
少年時正趕上“傳統(tǒng)文化熱”,坊間“白話_”、“_精選”大行其道,彼時聞得宋初宰相趙普有半部《論語》平天下治天下之說,余亦不疑。現(xiàn)在回想頗覺可笑,那不過是趙普的托詞而已??鬃又畷r,諸侯紛爭,兵戈四起,所謂“春秋無義戰(zhàn)”,當時為各國見用的是商鞅、韓非等法家學說,其后是蘇秦、張儀等縱橫家得寵??酌现畷r,王道不行。
漢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自此取得歷朝的官學地位,其間雖有反復,但大體如此。但又何曾有過王道呢?無非是“儒表法里”,不以“萬物為芻狗”就不錯了。
宋末理學與明末心學越發(fā)展,越拿金、元及清沒有辦法,江山卻落入異族之手,真可是“愧無半策紓國難,只余一死抱余恩”。所以儒家政治思想從來就沒有平過天下,也不可能,到現(xiàn)代社會就更不合時宜了。
《論語》不能平天下,若用于修身則于國于己善莫大焉,也算是一種“平天下”吧。
現(xiàn)代社會的建設目標是以憲政為基礎的民主法制社會,依法治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法治社會的有效運轉,仍然要有賴于社會成員個人道德主體的挺立意識?!皼]有充分深厚的個人美德基礎,任何普遍社會規(guī)范都不能內化于人的實際行動,現(xiàn)代西方倫理學家如麥金太爾、查爾斯·泰勒等已經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引自萬俊人文《儒家倫理:一種普世倫理》)《論語》語言質樸,義理深遠,內涵豐富。比如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本陀性姷拿?,依己見,且達到了詩的最高境界。但在《論語》中,還是有關修身的道德學說之義最為殊勝??档抡f,“由于道德學優(yōu)越于理性的一切其他工作,所以古人用‘哲學家’這個詞時,總是特別指道德學家說的;而且就是現(xiàn)在,如果某人在理性指導下顯示出自我控制的能力,我們由于某種類推,也稱他為哲學家,而不問他的知識如何的有限?!?《純粹理性批判》韋譯本)《論語》中的修身思想影響到了中國人幾千年,是我國最為寶貴的思想財富,所給予我們的往往會大于我們所期望的。
《論語》可以作為建設“法治中國”的“本土倫理資源”,這也是今天學習、研究《論語》的現(xiàn)代價值所在。
我認為,《論語》中的修身學說有兩點值得特別注意。為了避免歧義,修身這里指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同時也不碰“福德兩難”這個千古無解的難題。
1強調道德修養(yǎng)實踐的個人主體性,重實踐,輕空談。
孔子的道德學說中心概念是“仁”,這是我們都知道的?!叭省笔莻€很復雜玄妙而難以達到的東西嗎?其實很簡單?!叭蔬h乎哉?我欲仁,仁至矣?!?《述而》)孔子認為仁的實現(xiàn)在于個體認識到仁,即人皆有恥辱之心。并要主動追求實現(xiàn)仁,仁在人的主體自由活動中體現(xiàn)。“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衛(wèi)靈公》)孔子認為道德修養(yǎng)的實現(xiàn)在于實行,不是華麗的言辭。故有“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鬃訉昭浴叭省睒O為痛恨,“巧言令色,鮮矣仁”(《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廢也”(《陽貨》)。所以儒家的精要在于身體力行,知行合一。我們可以做進一步的探討,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那么,誰繼承了孔子的衣缽呢?“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孟子·公孫丑上》)孟子認為他們都會說,沒有提到曾參。我們看《論語》中這樣一段,“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釉唬骸ā!映觥iT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一個“唯”字有一點后來中國禪宗不立文字以心證心的味道。曾子不但意識到“仁”,而且身體力行。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曾子怎樣做的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確實到了“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地步。所以,曾子才是孔子的真正傳人?,F(xiàn)在有的學者論證《論語》為曾子的門人所作,道理是在此吧。
2儒家講“慎獨”,這與康德實踐哲學的“自律”有相似之處。儒家與先于道德情感的康德絕對律令不同的是,儒家更強調“誠意”,孔子的“仁”是從人性基本情感出發(fā),情理交融。只有從儒家的情理結構出發(fā),才能理解《論語》中的仁、義、信、忠、恕等概念。
關于儒家的情理之間的關系,錢穆先生在《孔子與論語》中有精辟的闡述,抄錄如下:
宋儒的說心統(tǒng)性情,毋寧可以說,在全部人生中,中國儒家思想,則更看重此心之情感部分,尤勝于其著重理知部分。我們只能說,由理知來完成性情,不能說由性情來完成理知。情失于正,則流與欲。中國儒家,極著重情欲之分開,人生當以情為主,但不能以欲為主,儒家論人生,主張節(jié)欲、寡欲以至無欲。但絕不許人寡情、絕情以至無情。”(轉引自李澤厚《探尋語碎》)孔子認為,“仁”的實現(xiàn)要從人的基本親情出發(fā),“君子務本,本立而道聲。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學而》)還有,“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將以觀之哉?’”(《八佾》)這里也是從基本的人之常情出發(fā),而不是用抽象的“仁”。這個概念去套。因此,孔子提倡仁義要出乎真情,不要假仁假義?!澳渑哑鹑?,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長》)他的門人也繼承了這個思想,“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子張》)再舉個例子,《陽貨》中有這要一段:“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彼J為為父母守三年喪太久了。孔子沒有講什么大道理或世俗規(guī)矩這些東西,而是問他:“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不守三年喪你心安嗎?宰我說:“安?!笨鬃痈嬖V他:“女安,則為之!”你如果心安,就不要守三年喪了。當然,孔子是講原則的,比如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注意,孔子對宰我的譴責是從人倫親情出發(fā)的,他說:“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你從出生起,至少要在父母懷中呆三年,你就不能有同樣的愛嗎?為父母守三年喪。孔子反對矯情,假仁假義:“鄉(xiāng)愿,德之賊也?!?《陽貨》)
孔子的道德學思想后來被孟子所繼承,并且從人性論出發(fā)作了更深刻的哲學論證,標志著儒家思想的基本成熟,所以后來的儒生都以孔孟門徒自居。當然,由于孔孟的道德學形式與質料不分,且與政治學說交織在一起,從歷史的角度看可能是合理的,但若與現(xiàn)代價值來判斷,有些論斷不止是偏見,簡直就是荒謬了。在閱讀《論語》的時候我們也應當注意鑒別,仔細分析。不要去學那個臺灣的南懷槿,牽強附會,強作解人,徒添笑柄。影響中國人思想的,除了儒家,還有道家、釋家等,但以儒家為主。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了嗎?》中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边@正是儒家積極進取,“知不能為而為之”的精神,中國近代歷經磨難,多少次處于亡國滅種的邊緣,是儒家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儒家思想激起仁人志士前赴后繼為國盡忠,這在世界歷史上看也是罕見的。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恐怕即使目不識丁的山野樵夫也有耳聞吧。學習《論語》不能指望人們就因此成為君子圣人,但《論語》中的思想畢竟契合中國人深層心理結構的儒家傳統(tǒng),于文明中國的建成不是沒有裨益的。
熊十力先生在《佛家名相通釋》中說,讀古書要“根柢無易其故,裁斷皆出己見。”
《論語》作為一部已經距離我們年代很遙遠的語錄體著作,“根柢無易其故”是很難的,“裁斷皆出己見”是否合理就要看個人的學識高低了。我想,無論后人如何解說《論語》,都不會有損于這部著作的偉大,都無損于孔子的偉大。海德格爾于1942年致友人的信中說,“每一篇對我的哲學之陳述,都必將導致不幸,亦至對《存在與時間》本身亦然矣?!苯袢照f《論語》,幸哉?不幸哉?
《論修身》同步練習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毋意(wù) 不逾矩(jù) 子路慍(yùn) 原壤夷俟(sì)
B.不疚(jiù)叩 其脛(jìng) 長戚戚(qī) 文質彬彬(bīng)
C.儼然(yǎn) 不可杇(wū) 不孫弟(sūn) 忠恕而已(sù)
D.夷狄(dí) 莫能興(xīng) 不孫弟(dì) 小車無(yuè)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語言基礎知識中的語音題,其中選擇的主要是口語中易讀錯的字音。A項“毋”應讀“wú”,“矩”應讀“jǔ”;C項“孫”應讀“xùn”;D項“弟”應讀“tì”。
答案:B
2.下列句子加點的詞語釋義無誤的一項是( )
A.朝聞道(了解了道) 從者病,莫能興(起來)
B.長而無述(可以稱道的) 小人求諸人(眾,多)
C.文勝質則史(虛浮) 于予與何誅(誅殺)
D.君子固窮(本來) 君子泰而不驕(平和,安適)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文言語境中實詞意義的理解。B項中的“諸”相當于“之于”,C項中的“誅”意思為“責備”,D項中的“固”意思為“堅守”。
答案:A
3.下列加點虛詞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之 B.以
C.而 D.于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言虛詞的用法。A項前者為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后者為結構助詞“的”;C項前者為轉折連詞“卻”,后者為并列關系;D項前者為“給”,后者為“對于”。B項兩句中的意思都為“用”。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匿怨而友其人 B.左丘明恥之 C.內省不疚 D.幼而不孫弟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中的詞類現(xiàn)象。A項中的“友”活用為動詞,意為友愛;B項中的“恥”,意動用法,“以……為恥”的意思;C項中的“內”名詞作狀語,“在內”。D項中的“弟”通“悌”。
答案:D
5.下列句子的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不患人之不己之,患其不能也 B.何謂也
C.何以報德 D.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A、B、C三項都是賓語前置句,D項是判斷句。
答案:D
6.對下列句子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譯文: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
B.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譯文: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
C.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譯文: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呢?
D.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文:遠看他的樣子莊嚴可怕,接近他又溫和可親,聽他說話語言嚴厲不茍。
解析:C項中的“言”意思是“字”,應譯為:“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
答案:C
我綜合 我發(fā)展
一、閱讀理解
(一)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分別完成7—8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7.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十有五:意思是十歲或者五歲。
B.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逾:越出。
C.三十而立 立:樹立信心。
D.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自然界的命運。
8.對這段文字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在這段文字里,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
B.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guī)則融合為一的階段。
C.他看到了人的學習和道德修養(yǎng)過程中的各個階段是各自獨立的,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只要做好這一階段該做的事即可。
D.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這種融合完全可以通過外在的客觀因素影響去完成。
7.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文語段閱讀中詞語意思的理解。A項“十有五”意思為“十五歲”,C項“立”意思為“自立”,D項“天命”意思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答案:B
8.解析:考查對句子的理解。B項應是“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C項應是“人的學習和道德修養(yǎng)過程中的各個階段是相互關聯(lián)的”;D項應是“這種融合不能完全通過外在的客觀因素影響去完成”。
答案:A
(二)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分別完成9—10題。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9.下列句子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于予與何誅!
意思是:對于宰予這個人,即使殺了能有什么用呢?
B.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意思是:起初我對于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
C.于予與改是。
意思是:在宰予這里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D.糞土之墻不可杇也。
意思是:糞土壘的墻壁無法粉刷。
10.對這段文字的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在這段文字里,孔子用“朽木”和“糞土之墻”作比,是為了要說宰予這個人心靈太骯臟。
B.孔子對人的觀察,一直采取不但要聽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行為的方法。
C.看到宰予白天睡覺,孔子恨不得殺了他。
D.在這段文字里,孔子提出了觀察人的正確的方法,即“聽其言而觀其行”。
9.解析:本題考查翻譯和理解。A項的主要實詞“誅”的理解錯誤,正確的意思是“責備”,所以A項對句子的解釋錯誤。
答案:A
10.解析:A項用“朽木”“糞土之墻”作比,是說宰予這個人已經無可救藥了;B項是說孔子對人觀察前后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所以應先是“聽其言而信其行”,后是“聽其言而觀其行”;C項是說孔子看到宰予白天睡覺非常氣惱。
答案:D
二、語言運用
11.《論修身》中,孔子說的“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句話,寫的是自然界的現(xiàn)象,同時又闡述了一定的哲理。請你根據(jù)孔子所說的這句話,仿寫一個句子。要求:①句式相同;②要能闡述一定的道理。
解析:本題訓練語言運用的能力,要求從學過的經典著作中吸收精辟的語句,并能學會運用。仿寫中要能分析已知句的特點:從自然現(xiàn)象中折射一定的哲理。
答案:略
我創(chuàng)新 我超越
12.孔子生活在社會大動蕩的時代,他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力求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是,盡管孔子有過不少政績,如任中都宰時當?shù)厣鐣刃虼鬄楦纳?,在夾谷之會上為魯國爭得了重大的外交勝利,但從政時間較短,對實際政治影響不大??鬃铀鲝埖娜收?、禮治、為政以德等思想,終不為各諸侯國君主所用。他終于在悲嘆“吾道窮矣”的凄涼境遇中老病而死。但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思想體系卻在后世得到了發(fā)揚光大,被后來的統(tǒng)治階級奉為治國之經典,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為什么相同的思想主張在不同的時代卻遭到了不同的對待?
《論修身》原文和譯文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做學問,三十歲時懂得禮儀,可立身于世,四十歲時遇事有主見而不迷惑,五十歲時能正確認識自己,知道自己能夠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六十歲時能正確對待別人對自己的各種評價,七十歲時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不會超越規(guī)矩?!?/p>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p>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p>
【原文】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p>
【譯文】
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原文】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p>
【譯文】
孔子在陳國斷了糧,跟隨的人都餓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憤憤不平地見孔子說:“難道君子也有困窘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堅守窮困,小人窮困便會胡作非為?!?/p>
【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币哉冗灯涿?。
【譯文】
原壤(孔子的一個朋友)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鬃恿R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順從長輩,尊敬兄長,長大了又沒有什么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殘害道德的人?!闭f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憂慮自己沒有能力?!?/p>
【原文】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p>
【譯文】
孔子說:“君子什么事都依靠自己,小人什么事都責求別人。 ”
【原文】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p>
【譯文】
宰予(孔子的學生)大白天睡覺??鬃诱f:“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糞土的墻面不堪涂抹!對于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么好責備的呢?”又說:“起初我對于人,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xiàn)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變?!?/p>
【原文】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p>
【譯文】
孔子說:“有過錯卻不加以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過錯!”
【原文】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痹唬骸安粦n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才算是君子??鬃诱f:“不憂慮不害怕便是君子?!彼抉R牛說:“不憂慮不害怕,便是君子了嗎?”孔子說:“自我反省,無愧於心,又有什么值得擔憂懼怕呢?”
【原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弊映觯T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p>
【譯文】
孔子說:“曾參(孔子的學生)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痹诱f:“是?!笨鬃映鋈ブ?,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么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盡心竭力、推己及人罷了。”
【原文】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譯文】
子貢問:“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呢?”孔子說:“大概就是‘寬恕’了,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p>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過分恭敬,左丘明討厭他們,我也討厭他們。把怨恨藏在心里,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看不起他們,我也看不起他們?!?/p>
【原文】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牛車沒有輗(連接車轅與架牛橫木的部件),馬車沒有軏(連接車轅與架馬橫木的部件)一樣,它靠什么行走呢?”
【原文】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p>
【譯文】
有人說:“用恩德來回報怨恨,怎么樣?”孔子說:“那又用什么來回報恩德呢?應該用公正無私來回報怨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
【原文】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
孔子說:“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p>
【譯文】
孔子說:“君子平和大方而不自高自大,小人自高自大而不平和大方?!?/p>
【原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p>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p>
【原文】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p>
【譯文】樊遲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平常在家規(guī)規(guī)矩矩,辦事嚴肅認真,待人忠心誠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棄?!?/p>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p>
【譯文】
子夏說:“孔子的變化在于:其看上去很嚴肅,接近了卻很溫和,聽其說話又覺得非常準確與犀利。
必修五語文《禍兮福兮》教案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上一篇:必修五語文《論修身》教案
下一篇:必修五語文《論民本》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