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鐵生去地壇并不是為了看風景而是為了思考一些重大的人生問題,在苦難的日子里,在絕望的邊緣,人不得不思考人為什么而活著,史鐵生從地壇的感悟中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那就是要活下去,要堅強的活下去。一起來看看高中語文《我與地壇》教學實錄吧。
我與地壇教學實錄
一、 導入:幻燈片(1)懸崖雪松圖片,圖片上顯示文字:選取“加拿大雪松頑強存活于懸崖上”;貝多芬《命運交響曲》導入。
(這一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在聽音樂的同時,眼睛有所停留,圖片材料又能對學生寫作起素材積累的作用)
老師問:請同學們說出這首樂曲的名稱和作曲者?
生答: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師補充:《命運交響曲》是貝多芬在他完全喪失聽力的情況下創(chuàng)作的,面對不幸,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喉嚨。譜下了音樂史上光輝的樂章。也奏響了人生的最強音!象貝多芬這樣勇于抗爭命運的人很多。青年作家史鐵生在風華正茂時雙腿癱瘓了,十五年后,當他回顧這段苦難的日子時,寫下了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我于地壇》
二、作者簡介:圖片1:健康年輕的作者。圖片2:雙腿癱瘓的作者。
史鐵生(1951~),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yè)于清華附中初中,1969年(18歲)去延安地區(qū)插隊落戶。1972年(21歲)因雙腿癱瘓住進醫(y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后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廠工作。他在做了7年臨時工之后,轉(zhuǎn)向?qū)懽鳌?/p>
作為普通人,我們可能會想,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面遭遇雙腿癱瘓這一人生不幸的時候,他的一生會怎樣度過呢?我們從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來尋找答案吧。
三、簡介《我與地壇》,導出文章的內(nèi)容。
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寫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萬3千余字,共分七個部分,從方方面面寫了作者自己跟地壇的關系,其中主要內(nèi)容是對于人生的思考。
那么課文中節(jié)選的兩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是生命?大家都預習過課文了,現(xiàn)在能告訴我嗎?
生答
師用幻燈片展示答案: 第一部分:寫古園風景,我對生死的感悟。第二部分:寫母愛的深沉和偉大,母親給我的生存的啟示。
請快速瀏覽課文的第一部分,作者在哪以自然段提出了對生死的感悟?
請同學們在課本上找出這斷話―――――(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他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jié)日。)學生齊讀。
師;請看“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會面臨死亡,大家想想,如果沒有死亡,一個人人從出身就永遠的活在世上,那么這樣活著還有沒有意義呢?正因為死是必然的,那我們就更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作者雖然殘疾了,但不能一味的想到死,應該坦然的面對死亡。接下來,老師想問一下,地壇中的什么給了史鐵生這樣的啟示呢?
生:景物
師:作者在哪幾段中描寫了景物呢?
生:三、五、七段
師:作者筆下的景物什么特點,景物的變化反映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狀態(tài)變化?
打出第一段景物描寫。
老師補充:從這些句子可以看出地壇失去的只是他的虛榮和浮華,地壇中的蒼柏和野草看到了生命的力量,所以作者說“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個園子,
就再沒長久的離開過它。”因此作者帶著頹廢的心情去親近地壇。
教師打出第三段的景物描寫:
生:我喜歡寫螞蟻的句子,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馬上去做。它一定是去找吃的了!(同學們大笑)
生:我喜歡作者把小蜜蜂比做一朵小霧停在半空。云和霧的構成是一樣的,
但是云給人飄忽感,而霧把人籠罩其間,感覺很穩(wěn)。
生:作者寫到了蟬蛻,我想到蟬蛻皮的時刻一定是十分痛苦的,但它仍然堅持住,于是它完成了再生,于是它得以飛翔,飛向新的高度。這會對作者擺脫舊我走向新生有啟示。
師:蜂兒、螞蟻、瓢蟲、蟬等小昆蟲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著、活動著,向人們展現(xiàn)出繽紛的生命世界,無言地訴說著生命的美麗.而正是由于小昆蟲、草木等生生不息,地壇不再衰敗。史鐵生想到了,當然也明白了自己應如園中的小昆蟲和一草一木那樣,雖然身處逆境,但不能頹廢、消極,而而應該像它們那樣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為世界增添一份活力與亮色。所以作者開始喜愛地壇,作者從此變得豁達起來。
師;下面請大家一起朗讀第七段中的景物描寫,體味一下它與上一處有什么不同?
生:我覺得這一段寫得更大氣,這一段寫的是古柏、落日、暴雨,而上一段
寫的是螞蟻、瓢蟲、蟬和蜜蜂。
生:我認為前一段的生物是自得其樂,而這段的事物大多有某種不好的境遇,
如雨燕、落日都有和命運抗爭的意味。我認為這一部分更厚重更深沉。(不少學生點頭)
生:我還覺得古柏和落葉身上有很好的東西。古柏永遠那么鎮(zhèn)靜,落葉在生命即將結束時那樣坦然。
師:作者在此發(fā)現(xiàn)生命的根本處境,發(fā)現(xiàn)生命的種.種狀態(tài),從中體驗到生命的意義就在于創(chuàng)造過程的美好和精彩。世上有些東西是誰也不能改變的、萬古如斯的。既然如此,就不必太執(zhí)著于一己的得失、榮辱、哀樂,人生須臾,滄海一粟。地壇在不斷的變化中顯現(xiàn)出永恒的一面,作者由此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與永恒,欣賞到人類的步伐和舞姿,贊美著生命的呼喊與歌唱,從不屈中獲得驕傲,從苦難中提取幸福,從虛無中創(chuàng)造意義,完成了他思想的涅槃。此時的作者已經(jīng)皈依了自然,要頑強的生下去。
這些就是作者 親近 喜愛 皈依 的過程
頹廢 豁達 頑強
老師總結;是啊,作者史鐵生去地壇并不是為了看風景而是為了思考一些重大的人生問題,在苦難的日子里,在絕望的邊緣,人不得不思考人為什么而活著,即使是今天我們這些健康幸福的人們也經(jīng)常思考著這個問題,史鐵生從地壇的感悟中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那就是要活下去,要堅強的活下去。象史鐵生這樣的面對不幸的人很多,同學門能舉出一些嗎?
學生舉例,老師總結:同學們剛才所說的讓我想起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段話,請大家看大屏幕,有感情的一起把它朗誦出來: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是應該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才能夠說:“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經(jīng)歷,都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第二部分
如果不是讀了史鐵生的這篇嘔心瀝血之作,我們很難想到自然和人之間會有如此不通尋常的關系,地壇是作者的精神家園,是作者的人生導師,那么在作者生命中除了地壇還擁有生命中的其他支點嗎?
生:母親
師:對于一個在風華正茂的年齡上被奪去雙腿的人來說,他肉體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摧殘是難以言喻的。因此,此時的他最需要的是有人在精神上給他勇氣和鼓舞。那么,我們來看一下:作者寫母親對自己的關愛是通過什么手法體現(xiàn)出來的呢?
生:細節(jié)描寫
師:是的,課文中寫了很多關于母愛的細節(jié),老師照出了幾處,我們一起來體味一下:
生:“每次我要動身時,她便無言地幫我準備,幫助我上了輪椅車,看著我搖車拐出小院。”母親知道“我”呆在家里結果會更糟,所以寧愿自己忍受著煎熬,默默地支持“我”去地壇;
生: “母親仍站原地,還是送我走的姿勢,望著我搖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闭f明母親望得很出神,很專注,是看著兒子消失的背景;
生: “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fā)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zhuǎn)身回去。”說明母親理解兒子,她擔心兒子又怕傷了兒子的自尊,她只要看到兒子安然無恙就放心了;
生: “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感,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jīng)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兒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薄岸恕弊志驼f明了母親找我不容易,“四處張望”則表現(xiàn)了母親尋找我時緊張、急迫的心情……
師:我們說等待有很多種,兒子去地壇,然而真正受煎熬的卻是母親,當這位在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中心神不定、坐臥難寧,兼著痛苦、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乞求的母親再也無法忍受那種等待的痛苦時,她開始上地壇尋找她的兒子。這也印證了一句話“兒子的痛苦在母親那兒總是加倍的”。
師:可以說,母親的每一個舉動都表現(xiàn)了母親對兒子那份沉沉的愛,那么對于母親的愛兒子懂了嗎?
生:懂了
師:是母親活著的時候懂的呢還是……
生:是在母親去世之后才懂的。
師:是啊,當兒子真正懂得母親的時候,而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兒子只能在深深的懺悔和內(nèi)疚當中咀嚼著母親沉沉的愛。請聽文章的第三段,體味一下深深的母愛―――
師:當兒子真正懂得母親的時候,而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這對兒子而言是一個永遠都無法彌補的遺憾,是一個無言的結局,是一個欲哭無淚的故事,兒子只能在深深的懺悔和內(nèi)疚當中給母親下一個中肯卻又哀傷的定義―――這是一個“活得最苦的母親”;她有“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母親的這種活法似乎也給了作者一個怎樣活的答案,那就是要象母親一樣活著,
我們說作者從地壇中感悟到了要活著,這還不夠,從母親那兒感受到了要怎樣活著,地壇是我虛化了的母親,母親是心中永遠的地壇。
師: 這樣偉大的母親并不只有史鐵生的母親,她們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就去認識一下她們。(展示幻燈片)
一、1962年斯拉夫戰(zhàn)爭爆發(fā)后,饑餓、貧窮、疾病籠罩著非洲大地。圖片上這位母親在鏡頭前面時,已經(jīng)是奄奄一息了,她的意識開始模糊了,可是她懷里嬰兒因饑餓而發(fā)出的啼哭聲卻又把她的意識喚了回來,她毫不猶豫的把自己乳頭塞進了孩子的嘴里;孩子滿足的吸吮著,小手還幸福的搭在母親干癟的乳房上,可是他不知道母親已經(jīng)永遠的離開了他。這就是母愛的姿勢。
二、一次車禍中,為護子而受重傷的母親生命垂危之際,仍不忘忍著劇痛哺乳連死神也不忍掠走的嬰兒。饑餓的孩子那得到滿足、卻又對異樣氣氛充滿疑惑的眼神,令我們不由得為之一震:車禍是如此可惡,母愛是如此偉大……
三、 這位母親和史鐵生的母親一樣,都有一個殘廢的兒子。有一天,懂事的兒子在方便的時候忽然聞到了一股甜甜的味道,兒子頓時驚呆了,他知道這對于一個殘疾人而言將意味著什么。母親看到這一幕,立刻明白了,她端起便盆就往外走,不一會兒,她跑著進來,興奮地喊道:“兒子,你沒得糖尿病,媽嘗過了,一點都不甜……”兒子呆住了,半晌才顫聲問道:“媽,你不嫌臟嗎?”母親搖了搖頭說:“因為我是你媽啊!”
同學們,史鐵生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你們羨慕嗎?不用羨慕,此時此刻,也許你也想起了自己的母親,你的母親也是很偉大的,我們并不缺少母愛,缺少的只是發(fā)現(xiàn)的眼睛,
播放歌曲:懂你
人教版《我的五樣》教學實錄
上一篇:高中語文《我與地壇》教學實錄
下一篇:高中二年級《孔雀東南飛》教學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