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體驗-探究-感悟”教學模式。鑒于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塊中有關政治和經濟史的內容,所以本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主體組織課堂教學,教師創(chuàng)設具體的情景,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合作學習、逐步探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游戲的內容,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歷史精選教案優(yōu)秀范文一
教學準備
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并在此基礎上探究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2)通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和相關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情境—體驗-探究-感悟”教學模式。鑒于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塊中有關政治和經濟史的內容,所以本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主體組織課堂教學,教師創(chuàng)設具體的情景,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合作學習、逐步探究。
在此模式下,體驗互動,學生分組活動: 課前,將學生分成四個調查小組:第一組—地主階級抵抗派、第二組—洋務派、第三組—早期維新派、第四組—康梁派小組,各自收集相關人物的有關材料,包括他們的觀點和具體行為,最后選派中心發(fā)言人總結陳詞(形式不限)。設計意圖:通過分組調查,收集資料,參與互動,鍛煉學生合作及自主學習精神,并提高口頭表達能力。教師肯定學生的成果,并加以適當補充。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的艱難歷程及其與救亡圖存的緊密聯(lián)系,體驗先進人物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2)使學生認識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不僅取決于個人志向和奮斗,也受社會條件的制約,今天社會主義制度為我們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奮斗進取的精神不能改變。
2.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師夷”與“制夷”的關系;“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在洋務運動中的作用;維新變法思想的特點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2難點: 分析每個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是難點,之所以將其確立為難點,主要是因為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借助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塊的知識,它和列強侵華與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密切相關,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這一難點主要通過教材和相關材料讓學生活動探究,教師總結。
3. 教學用具
幻燈片。圖片。
4. 標簽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教學過程
【講授新課】
單元導言分析
一、開眼看世界(19世紀四五十年代)
1、背景:當英國鴉片走私船開始頻繁出沒于中國東南海域的時候,清朝君臣對其一無所知。(劃書)鴉片戰(zhàn)爭一敗涂地。(記)
在開眼看世界之前,難道清朝的君臣國民都是閉著眼睛的嗎?
材料一、1559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達北京,官員在《會典》書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這個地方,就堅決否認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會典》上有大西洋國,于是利瑪竇只好自封為大西洋國民。
材料二、因為許多洋人不肯向中國官員下跪,于是許多中國人便認定洋人的腿彎不了,倒下就站不起來。 清朝的君臣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周圍國家都是蠻夷之國,禽獸之國。
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說明當時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無知,不了解世界形勢的發(fā)展。
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王朝,在鴉片戰(zhàn)爭中一敗涂地,顏面盡失,不得已向蠻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這場戰(zhàn)爭給古老的中國帶來巨大的沖擊,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在嚴峻的現(xiàn)實面前,率先驚醒,開始開始睜眼開世界。
2、代表人物(地主階級抵抗派)
(1)林則徐
1996年,中科院北京天文臺陳建生院士(林則徐老鄉(xiāng))發(fā)現(xiàn)了一顆小行星。按照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的規(guī)定,誰發(fā)現(xiàn)了小行星,誰就擁有命名權。提議將新發(fā)現(xiàn)的這顆小行星命名為“林則徐星”。由于林則徐的禁毒和治水業(yè)績,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公認,因此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了中科院的建議。
①活動:設立譯館,編譯出《四洲志》和《各國律例》?!端闹拗尽肥墙袊谝徊肯到y(tǒng)的世界地理志。
在廣東主持禁煙期間,為了解對手,設立翻譯館,所得夷書就地翻譯。積極探究西方軍事科學技術,引進西方先進的船艦大炮加以仿制(P69插圖)。主張建立一支新式海軍。
《四洲志》簡要敘述了世界大五洲30多個國家的地理、歷史和政治狀況,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相對完整、比較系統(tǒng)的地界地理志書。
?、谠u價:林則徐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倩顒樱壕幾觥逗鴪D志》。這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在書中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作者為什么要編撰此書呢?(參看課本資料回放)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創(chuàng)作背景:1841年8月,魏源在鎮(zhèn)江與被革職的林則徐相遇,兩人徹夜長談,林則徐把《四洲志》的全部資料送給他,囑托他編寫一部激勵世人、反對外來侵略的著作。他以《四洲志》為基礎,廣泛搜集資料,編寫成《海國圖志》50卷。此后,他對《海國圖志》一再增補,10年后,全書達到100卷。
?“師夷”內容?魏源說:“夷之長技三:一戰(zhàn)艦,二火器,三養(yǎng)兵練兵之法?!闭f明他認為西方近代文明的長處主要在什么方面?在軍事技術上。
此書地位:《四洲志》純是一部譯作,而《海國圖志》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結構和理論方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國人自己編寫的有關世界各國情況介紹的巨著。此書出版后傳入日本,曾在明治維新中起過一定的作用,
3、影響
(1)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啟迪作用。洋務運動,就是受魏源“師夷”思想的影響,并加以發(fā)揮的?!皫熞拈L技以自強”的目的是治民(鎮(zhèn)壓太平天國),與“制夷”不同。
(2)此后,介紹世界知識的書籍也接連出版。
然而,新思潮的萌發(fā)在當時并沒有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響應。也沒有能夠從理論轉化為大規(guī)模的實踐。史學家蔣廷黻曾說:“鴉片戰(zhàn)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上У拦?、咸豐年間的人沒有領受軍事失敗的教訓,戰(zhàn)后與戰(zhàn)前完全一樣,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豐末年,英、法聯(lián)軍攻進了北京,然后有少數人覺悟了,知道非學西洋不可。所以我們說,中華民族喪失了二十年的寶貴光陰?!?/p>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制夷”。(會考不考)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內憂外患的局勢。要求學生解釋內憂外患、
2、代表人物: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
3、內容:“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說,洋務派肯定封建制度,強調以封建綱常倫理作為國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時主張采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
李鴻章:“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袊詮?,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
有人評價洋務運動他因模仿西方器物而異于傳統(tǒng),又因其主事者以新衛(wèi)舊的本來意愿而難以掙脫傳統(tǒng)。結果是“東一塊西一塊”的進步,是零賣的,不是批發(fā)的。(只學習器物,不學習制度,思想文化)
4、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統(tǒng)治。
5、實踐: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了一批近代企業(yè),開設了一批新式學堂,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
6、失敗原因:清軍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使洋務派“自強”的迷夢破滅,“中體西用”的思想也失去原有的意義。失敗的原因:未從根本上變革封建制度。把西方的先進技術嫁接在落后的封建制度上,違背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才能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原理,注定破產。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歷史精選教案優(yōu)秀范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林則徐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洋務派“師夷長技以自強”思想;早期維新思想和90年代維新思想;
(2)理解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漸進歷程,及每一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
(3)運用所學知識認識中國人民學習西方與救亡圖存緊密相連,探究與當時世界形勢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聯(lián)系必修①②的有關內容,討論近代中國人思想解放的時代背景。
(2)運用制表的方式,將學西方、尋變革的思想歷程梳理清楚。
(3)歷史材料分析能力是歷史教學要培養(yǎng)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課設計注重對歷史材料的運用,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和探究活動,以充足的史實材料作鋪墊,創(chuàng)設各種問題情境,在分析材料、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歷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yǎng)合作學習、自主探究能力,同時深刻理解、切實體驗歷史。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對現(xiàn)實、沖破樊籬、放眼全球探索救國之路的愛國精神與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對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從開眼看世界到維新思想的變化歷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在洋務運動中的作用;維新變法思想的特點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教學難點]
分析每個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認識近代思想發(fā)展的過程及其所處的歷史背景。
[教具準備]自制多媒體課件、電腦、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情景導入:
過渡: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王朝,在鴉片戰(zhàn)爭中一敗涂地,顏面盡失,不得已向蠻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這場戰(zhàn)爭給古老的中國帶來巨大的沖擊,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在嚴峻的現(xiàn)實面前,率先驚醒,開始擺脫與西方隔絕的狀態(tài),逐漸走上蛻變與新生的近代思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歷史精選教案優(yōu)秀范文三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閱讀教材,識記林則徐和魏源、洋務派、早期維新派、康有為和梁啟超向西方學習和尋求變革的思想主張。
2.依據教材及導學案中的材料,通過生生共議、師生互議、學生質疑,簡要概括從鴉片戰(zhàn)爭到19世紀末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尋求變革的歷程;分析其不同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并結合不同歷史階段的時代背景,理解他們的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難點
1.重點:“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和維新變法思想的特點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2.難點: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漸進歷程,及每一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認識近代思想發(fā)展所處的歷史背景和歷史意義。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有機引入】
問題:下列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1559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達北京,官員在《會典》書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這個地方,就堅決否認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會典》上有大西洋國,于是利瑪竇只好自封為大西洋國民。
引入:它說明當時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無知,不了解世界形勢的發(fā)展。于是,從鴉片戰(zhàn)爭起,“向西方學習”是中國近代史先進的中國人救國強國的時代主題。
【自主學習】帶著下列問題,閱讀教材P68-71,在書上進行圈、勾、劃,對知識點進行記憶與思考。
1.閱讀教材第一目“開眼看世界”(注意聯(lián)系“前言”、歷史縱橫、資料回放和前面所學知識)
A:簡述林則徐、魏源等人“開眼看世界”的歷史背景和具體做法。
【2組學生板演預測】背景:⑴閉關鎖國與愚昧無知。⑵民族危機和封建統(tǒng)治危機日益加深。⑶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⑷鴉片戰(zhàn)爭失敗的刺激。
做法:⑴林則徐在禁煙運動時,就開始將外文資料,編譯成《四洲志》《各國律例》;還搜集、繪制西方戰(zhàn)艦圖樣,仿制西方戰(zhàn)艦。
?、莆涸淳帉憽逗鴪D志》,系統(tǒng)介紹西方史地和科學技術知識以及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注意:應根據學生回答實際情況進行點評,特別是應關注學生的思維方法指導。
B:我們應怎樣評價林則徐、魏源等人的“開眼看世界”?
【3組學生板演預測】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海國圖志》明確了開眼看世界,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方法和目的,引導著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注意:應根據學生回答實際情況進行點評,特別是應關注學生的思維方法指導。
特別提示:
如何正確理解“開眼看世界”?
第一,這里的“開眼看世界”,在時間上是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前后,而不是指整個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