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階段的學習能力,不僅要掌握當前的知識,還要把高中階段的知識和初中階段的知識融為一體地學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高一下冊歷史必修一考前重要知識點總結,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高一下冊歷史必修一考前重要知識點總結1
巴黎公社(方法提示:考察政權的性質,主要分析它所采取的措施)
1、直接原因:普法戰(zhàn)爭失敗后,法國資產階級政府對外投降,對內鎮(zhèn)壓人民的反抗,企圖解除國民自衛(wèi)軍的武裝。
(巴黎公社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可以說是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激化的產物。)
2、時間:
①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起義發(fā)生。
②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③1871年5月28日,巴黎工人失敗。
3、措施
(1)政治上:
①權力機關公社委員會由直接選舉產生
②公職人員工資不得高于熟練工人。
③人民有權監(jiān)督和罷免公職人員。
(2)經(jīng)濟上:努力維護勞動者利益。
(3)教育上:實行世俗教育和義務教育。
4、性質:人類歷第一個無產階級性質的政權(新型的工人政權)
5、失敗原因:
(1)主觀:法國工人階級不成熟,缺乏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正當?shù)念I導,犯了一系列的錯誤。
(2)客觀(根本原因):法國資本主義還處于上升期,無產階級不具備資產階級的實力。
6、巴黎公社的歷史意義
巴黎公社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雖然僅僅存在60多天,但是巴黎無產階級的英勇斗爭
和革命首創(chuàng)精神,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進步人士樹立了光輝典范,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7、經(jīng)驗教訓
(1)經(jīng)驗:無產階級革命是歷史發(fā)展的趨勢,無產階級必須以暴力革命資產階級統(tǒng)治。
(2)教訓:①沒有一個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起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
②沒有建立工農聯(lián)盟。
高一下冊歷史必修一考前重要知識點測試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中國大百科全書》中說:這種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中憑借血緣關系對族人進行管轄和處置的制度”。這種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縣制D.世襲制
解析:B宗法制是一種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的政治制度,故B項正確。
2.“秦廷有集議之制……君臣集議,猶與春秋列國貴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權專制獨伸之象?!辈牧险J為秦朝集議制度()
A.有利于皇帝決策時集思廣益
B.承繼先秦的分封制度
C.有效解決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D.強化君主個人獨裁
解析:A從“君臣集議……亦非一君權專制獨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議制度不是君主獨裁,而是有利于皇帝決策時吸取他人意見,故A項正確。
3.比較下列甲、乙兩圖,由甲圖到乙圖所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A.中央官吏日益增多B.以分權實現(xiàn)集權
C.尚書省權力D.太尉權力分到兵部
解析:B甲圖反映的是秦漢的三公九卿制,乙圖反映的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權力很大,威脅皇權;而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長官均為丞相,三省之間相互制約,相權一分為三,從而保障了皇權的獨尊,故B項正確。
4.《儒林外史》中有一則故事,講到屢試不中的窮書生范進,得知中舉后,竟高興得發(fā)了瘋。這反映出作者認為科舉制()
A.扼殺人才和壓抑人性
B.選拔人才注重德才兼?zhèn)?/p>
C.體現(xiàn)社會公平和正義
D.考試程序繁雜試題艱澀
解析:A材料“得知中舉后,竟高興得發(fā)了瘋”,表明科舉制使士人的心理發(fā)生扭曲,人性得不到應有的伸張,故A項正確。
5.中英《南京條約》第十一款規(guī)定:“英國駐中國之總管大員,與中國大臣,無論京內京外者,文書來往,用‘照會’字樣。兩屬員往來,必當平行照會。”這說明()
A.英國開始干涉中國的內政
B.中國的行政主權遭到破壞
C.清政府失去了外交自主權
D.清朝天朝上國觀念被打破
解析:D材料規(guī)定突出的是中英來往時人員的平等,打破了清朝的朝貢體系和天朝上國觀念,故D項正確。
6.“賊做官,官做賊,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边@一首歌謠描繪了()
A.三元里抗英B.太平天國運動
C.義和團運動D.辛亥革命爆發(fā)
解析:B根據(jù)題目中的關鍵詞“金田”得知描繪的是太平天國運動,故B項正確。
7.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有一份《中外日報》指出:我們在以前(指洋務運動時期)還講什么自強、求富,現(xiàn)在別再講那些門面話了,倒不如直截了當?shù)刂v救亡。這表明甲午中日戰(zhàn)爭()
A.宣告了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破產
B.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增強了中國人的民族危機意識
D.促使知識分子關心中國的發(fā)展前途問題
解析:C據(jù)材料“直截了當?shù)刂v救亡”可知甲午中日戰(zhàn)爭增強了中國人的民族危機意識,故C項正確。
8.1899年,慈禧冊立載漪之子溥儁為大阿哥,計劃廢黜光緒帝,但溥儁不獲外國公使承認,慈禧被迫停止廢立計劃。義和團運動中,載漪與載勛等利用義和團排外。1901年,清政府與聯(lián)軍議和時,載漪被指為“首禍”要求懲辦。1902年,清政府下令將載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據(jù)此可知()
A.列強開始干涉中國內政
B.晚清政府進一步走向沉淪
C.晚清統(tǒng)治集團發(fā)生分裂
D.義和團運動引發(fā)朝廷內爭
解析:B列強開始干涉中國內政開始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與材料時間不符,A項錯誤;據(jù)材料“溥儁不獲外國公使承認,慈禧被迫停止廢立計劃”“1901年,清政府與聯(lián)軍議和時,載漪被指為‘首禍’要求懲辦。1902年,清政府下令將載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可知晚清政府依附于列強進一步走向沉淪,B項正確;C、D兩項材料體現(xiàn)不出。
9.有學者評價辛亥革命時指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把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一舉推倒了,為此后的革命打開了通道。這種不朽的業(yè)績難道不值得我們今天給予熱情的歌頌嗎?”該學者認為辛亥革命()
A.促進了中國民主思想的傳播
B.了封建等級制度
C.是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開端
D.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
解析:D辛亥革命了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故D項正確。
10.“共爭青島歸來,同看國賊罷黜;歡呼學生復課,慶賀商店開門。”這一事件()
A.體現(xiàn)強烈的愛國精神
B.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C.君主專制制度
D.動搖了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根基
解析:A從材料提供的信息看反映的事件是五四運動,結合五四運動爆發(fā)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共爭青島歸來,同看國賊罷黜”彰顯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B、C兩項是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D項是國民革命的意義。
11.右圖是馮玉祥在1939年所作的漫畫。畫上的白話“打油”詩是:“媽媽在前爸爸在后弟弟播種哥哥打寇男女老少齊報國仇多產糧米把倭打走”。該漫畫的主旨是()
A.嘲諷日寇對華侵略B.鼓勵發(fā)展農村經(jīng)濟
C.號召百姓積極抗日D.贊揚國共合作抗日
解析:C該漫畫的主旨并不在于嘲諷日本的侵略,而在于號召百姓積極抗日,故A項錯誤,C項正確;鼓勵發(fā)展農村經(jīng)濟的目的是抗日,故B項錯誤;材料體現(xiàn)不出國共合作,故D項錯誤。
12.如圖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年代尺。適合填入圖中空白處的是()
A.開天辟地B.握手言和
C.分道揚鑣D.走向成熟
解析:D1935年召開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妥善處理了黨內長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故D項正確。
13.該電報(如下)發(fā)于哪場戰(zhàn)爭中()
粟張,并告華東局,陳鄧,中原局:
齊辰電悉。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華東、華北、中原三方面應用全力保證我軍的供應。
軍委
佳亥(9日21—23時)
A.淞滬會戰(zhàn)B.徐州會戰(zhàn)C.淮海戰(zhàn)役D.渡江戰(zhàn)役
解析:C根據(jù)材料可知參戰(zhàn)軍隊為華東解放軍、中原解放軍,指揮者為粟裕、陳毅、鄧小平等,材料又涉及徐州,可知該戰(zhàn)役是淮海戰(zhàn)役,故C項正確。
14.下面兩張歷史照片反映的史實共同說明()
A.中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B.中國睦鄰友好政策取得重大成果
C.世界政治格局發(fā)生根本性變化
D.西方對中國的外交孤立政策破產
解析:D中美建交于1979年,A項錯誤;美國非中國鄰國,B項錯誤;20世紀70年代世界格局未發(fā)生根本性變化,C項錯誤;圖片信息共同說明西方對中國的外交孤立政策破產,故D項正確。
15.《歐洲歷史》說:“古代希臘的民主與今天西方代議制形式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論。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親自參加選舉和表決。”這說明了()
A.古希臘民主與近代西方民主是完全不同的
B.雅典民主強調公民的廣泛參與和直接管理
C.雅典民主比西方代議制優(yōu)越
D.西方代議制是直接民主
解析:B材料“親自參加選舉和表決”反映了雅典民主強調公民的廣泛參與和直接管理,故B項正確。
16.《查士丁尼法典》序言中寫道:“皇帝的威嚴、光榮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須用法律來鞏固。這樣,無論在戰(zhàn)時或平時,總是可以將國家治理得很好?!边@句話表明()
A.羅馬法可以消除羅馬社會矛盾
B.羅馬法是皇帝制定法律的依據(jù)
C.羅馬法對近代歐洲法制影響深遠
D.法律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之一
解析:D材料強調了法律的重要作用:治理國家、鞏固統(tǒng)治,D項正確。A項不正確,羅馬法可以緩和社會矛盾,而不是消除;B項錯在“”;C項說法正確,但與題干無關。
17.《歐洲文明擴張史》中說:“從歐洲的總體看,甚至到19世紀下半葉仍遠不能說從大西洋到烏拉爾的歐洲都實現(xiàn)了英法式的近代民主。而且民主的體制與民主的精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了議會制,是說有了民主的形式,不等于說有了民主的內容。”最能印證材料觀點的是()
A.1689年《權利法案》B.1787年美國憲法
C.1875年法國憲法D.1871年德國憲法
解析:D該題實際考查到19世紀下半葉有民主的形式,而無民主的內容的國家。依據(jù)所學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規(guī)定皇帝擁有絕對權力,雖然有議會,但是議會的權力很小,D項正確。
18.19世紀上半期,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等社會改造方案紛紛提出。這反映了()
A.社會主義由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B.民族主義思潮興起
C.工業(yè)革命加劇了社會分化D.資本主義走向衰落
解析:C19世紀以來,隨著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西歐社會貧富分化明顯,一些思想家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不是一個公正、合理的社會。他們紛紛提出改造社會的方案,社會上先后出現(xiàn)了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潮。
19.巴黎公社會議決定,在市政廳開設公共食堂。公社委員因時間緊張或公務纏身;就在食堂自己掏錢買定價份飯吃。飯菜的價格和花樣都是有規(guī)定的,午餐標準1.5法郎,晚餐2法郎,每人只準喝半瓶劣質葡萄酒。就是這樣一個公共食堂,也嚴禁公社委員們的家屬使用。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公社因財政緊張?zhí)岢?jié)儉
B.公社的公共食堂管理規(guī)范
C.巴黎公社倡導公仆意識
D.公社實行平均主義原則
解析:C材料中沒有涉及公社財政狀況,故A項錯誤;公共食堂的管理規(guī)范是材料反映的現(xiàn)象,但非問題的本質,故B項錯誤;材料“因時間緊張或公務纏身”“自己掏錢買定價份飯吃”“嚴禁公社委員們的家屬使用”,說明巴黎公社倡導公仆意識,故C項正確;食堂的飯菜需要委員們自己掏錢,未體現(xiàn)平均主義原則,故D項錯誤。
20.就當時布爾什維克黨內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說:“當他們所說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將來的事情時,列寧回答說:不,現(xiàn)在就應當準備社會主義革命?!碑敃r“分歧”主要是圍繞()
A.“四月提綱”中的主張
B.《和平法令》中的規(guī)定
C.建立蘇維埃政權的決定
D.《土地法令》中的規(guī)定
解析:A根據(jù)材料可知當時布爾什維克黨內部存在的分歧在于當時是否需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提出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yōu)樯鐣髁x革命的任務,A項正確。
21.下表是某國際組織資料,該國際組織是()
成立時間1949年
組織宗旨成員國在集體防務和維持和平與安全方面共同努力,通過政治和軍事手段,促進歐洲——大西洋地區(qū)的民主、法治和福利,保衛(wèi)成員國的自由與安全
總部駐地布魯塞爾
A.北約B.華約
C.歐共體D.不結盟運動
解析:A根據(jù)題目該組織成員國是為了促進歐洲——大西洋地區(qū)的民主、法治和福利,可知其成員國為西歐國家和美國,并且其總部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立的時間是1949年,可以判斷該組織是北約,故A項正確。
22.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美國和蘇聯(lián)由盟友成為對手;到了80年代之后又謀求合作。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多極化的發(fā)展B.經(jīng)濟全球化的推動
C.兩國意識形態(tài)的矛盾D.兩國國家利益的需要
解析:D美蘇間合作也好對立也罷,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而作的政策調整,國家利益是外交的根本出發(fā)點,故D項正確。
23.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談到:“經(jīng)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廝殺后,昔日稱雄于世界的歐洲列強均已淪為二等國家、三等國家。在東方,來自蘇聯(lián)和東歐盟國的威脅日益嚴重;在西方,來自美國的經(jīng)濟滲透和政治控制不斷加強?!被诖?西歐國家()
A.積極推行民主改革B.與蘇聯(lián)展開激烈競爭
C.走上聯(lián)合自強之路D.努力搶占新的殖民地
解析:C從材料可知,西歐各國面對蘇聯(lián)的威脅和美國的控制逐步認識到必須采取措施改變這種局面。聯(lián)系所學知識,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建立,開始了歐洲聯(lián)合的進程,以應對美蘇的壓力。
24.20世紀60年代,某次國際會議通過宣言,支持各國人民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堅持反對帝國主義和新老殖民主義,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這一會議是()
A.萬隆會議B.日內瓦會議
C.不結盟運動會議D.朝核六方會談
解析:C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召開,會上確立了不結盟運動始終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支持各國人民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堅持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建立國際經(jīng)濟新秩序。C項符合題意。
25.當今世界,有人認為存在“新冷戰(zhàn)”。那么,新舊“冷戰(zhàn)”的基本共同特征是()
A.美國在對峙中處于攻勢地位
B.歐洲成為爭奪的前哨陣地
C.北約與華約的對峙
D.雙方既對抗又避免直接軍事沖突
解析:D尼克松時期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守勢,A項錯誤;歐洲成為爭奪的前哨陣地是舊“冷戰(zhàn)”的基本特征,B項錯誤;1991年華約已經(jīng)解體,C項錯誤;“冷戰(zhàn)”是指采用除武力之外的一切手段來遏制其他國家,雙方既對抗又避免直接軍事沖突,D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
26.無論中外,“分權”思想自古就有,雖然它們的目的和影響各不相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國古代的分權主要以君權與相權,決策權、執(zhí)行權與監(jiān)督權的劃分為表現(xiàn)形式。……漢代以后,我國的決策權、執(zhí)行權與監(jiān)督權就正式分由不同機關行使,實現(xiàn)了在職能、權力和人員三方面的分離,和現(xiàn)代國家三權分立的方式相似。所不同的是,作為憲政國家基本政治制度一部分的分權體制是從總體上以對國家權力進行有效制約為目的而做出的政治安排,這三種權力的最終來源是人民,而我國古代無論決策執(zhí)行還是監(jiān)督都直接或間接地對皇帝負責。
材料二美國第四任總統(tǒng)麥迪遜《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一書評論道:《聯(lián)邦憲法》是一套“地域和體制的雙向平衡機制”。朱雄在《論三權分立原則對美國政治體制的影響》中說:1787年憲法將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制衡理論作為憲法的核心,并對其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形成了特殊的“雙重分權制衡”政府結構。
材料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總理可以駁回總統(tǒng)的意見;總統(tǒng)頒布命令須由總理副署才能生效。
(1)中國的分權在隋唐時期最為典型的體現(xiàn)是實行了什么制度?依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分權和近代以來西方分權的根本不同。(10分)
(2)依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787年憲法所體現(xiàn)的原則及其對美國發(fā)展所起的作用。(7分)
(3)依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如此分權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這部憲法的性質和意義如何?(8分)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制度,據(jù)材料一“決策權、執(zhí)行權與監(jiān)督權就正式分由不同機關行使”及設問中的“隋唐時期”可知是三省六部制;第二小問不同,據(jù)材料一“這三種權力的最終來源是人民,而我國古代無論決策執(zhí)行還是監(jiān)督都直接或間接地對皇帝負責”,結合所學得出,中國分權服務于皇權專制,西方分權服務于民主制度。第(2)問,第一小問原則,據(jù)材料二“形成了特殊的‘雙重分權制衡’政府結構”得出分權與制衡原則;第二小問據(jù)所學,從政治、經(jīng)濟等角度回答即可。第(3)問,第一小問目的,據(jù)材料三“須由總理副署才能生效”,結合所學分析得出,限制袁世凱權力,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第二小問性質,結合所學得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第三小問意義,結合所學分析得出確保民主制度的實現(xiàn),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4分)
不同:中國分權服務于皇權專制;西方分權服務于民主制度。(6分)
(2)原則:分權與制衡原則(或三權分立、互相制約、民主原則等)。
(2分)
作用:防止了專制,保障了民主;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促進了經(jīng)濟發(fā)展。
(5分,只要能答出相同的意思即可得分)
(3)目的:限制袁世凱權力,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制度。(4分)
性質: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2分)
意義:確保民主制度的實現(xiàn),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2分,只要能答出相同的意思即可得分)
2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55年初,人民解放軍相繼解放一江山島、大陳島、漁山列島、披山島等島嶼,至此,浙江沿海島嶼全部解放。同年3月16日,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稱,如果新中國在臺灣海峽擴大戰(zhàn)爭,美國將使用核武器。
——根據(jù)“人民解放軍戰(zhàn)史”整理
材料二1955年是世界歷的另一個轉折點。新解放的非洲和亞洲人民召開了萬隆會議,要求加快和推廣非殖民化。此后不久,美蘇決定不再限制聯(lián)合國接受新會員國,這項決定有利于殖民地人民的解放……兩大戰(zhàn)勝國在原則上仇視歐洲殖民帝國。蘇聯(lián)的意識形態(tài)提倡人民解放。美國支持非殖民化,因為它本身就是非殖民化的最早期結果。除了這個感情原因外,美國還想乘歐洲之危機擴展自己的勢力范圍。
——德尼茲·加亞爾、貝爾納代特·德尚
《歐洲史·歐洲帝國的結束》
材料三1955年5月5日起,聯(lián)邦德國正式成為北約成員國,蘇聯(lián)和東歐成員國對此作出強烈反應,并終于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xiàn)代史》
(1)材料一反映出美國對華的基本政策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的“轉折點”指的是什么?據(jù)材料分析出現(xiàn)這一轉折的原因。(16分)
(3)根據(jù)材料三,概括這一時期的國際形勢。(6分)
解析:第(1)問,根據(jù)材料一“美國將使用核武器”可知美國威脅、敵視新中國。第(2)問,“轉折點”從材料二“加快和推廣非殖民化”等信息可知是指歐洲殖民體系的瓦解;“原因”依據(jù)材料中“萬隆會議,要求加快和推廣非殖民化”“美蘇……仇視歐洲殖民帝國”“歐洲之危機”,結合所學來分析。第(3)問,材料三華沙條約組織的成立,標志著歐洲出現(xiàn)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答案:(1)政策:敵視新中國。(3分)
(2)轉折點:歐洲主導的殖民體系瓦解。(4分)
原因:亞非會議聯(lián)合反殖,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美蘇支持非殖民化;歐洲的衰落(或危機)。(12分)
(3)形勢:美蘇冷戰(zhàn),歐洲正式形成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