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關于餃子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餃子的東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餃子的事情
餃子,是北方人春節(jié)必備美食。大年除夕包餃子,午夜十二點開始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但地域不同,吃的時間和方式也不盡相同。我的老家位于山陽縣一個偏遠山村,那里都是在大年初一早上作為主食來吃。
現(xiàn)在餃子已經(jīng)是極其平常的食物,但在二十多年前的偏遠山村,那時包谷糊湯和手搟面還是一年四季的主食。肉類就更少了,除非家里有事,需要請客才能吃上一回。至于肉餃子更是只能在過年才能吃到。
小時候嘴饞,一到寒假就天天盼著趕快過年。穿新衣,放鞭炮,壓歲錢,最主要的還是吃餃子。母親一般會在三十晚上就將肉餡兒剁好,而我也每每在旁邊觀看,總覺得母親剁的太慢,明明感覺好了,她還要不緊不慢的剁著,一會加這一會加那的。好不容易剁好,又開始揉面。一大盆面粉在母親手里很快就變成了光滑的面團。這時,母親卻停了下來,要等第二天早上才開始包。當時不懂為什么,覺得母親是故意的,故意不把餃子做好,是怕我偷吃吧。
后來大些了才知道,母親覺得隔夜的餃子沒有當天包的吃著味道好。母親總是在初一早上六點多起床,那時候我和姐姐都還在睡夢里。有時候醒的早,又幫不了什么忙,就躲在被窩看母親包餃子。母親一個人坐在火盆旁,熟練的揉面。小面團很快變成一根長條,接著母親用刀切成一個個大小均勻的小面塊。小面塊在小搟面杖的擠壓下變成一片片厚度均勻,形狀規(guī)則的餃子皮,接著飛快的包好。寒冬臘月,母親每隔一會就要烤烤被凍僵的手,才能繼續(xù)。要夠全家人吃,母親需要一個人忙碌一早上。往往我們九點多從溫暖的被窩起來,她還在忙碌著。但必定會在飯點準時讓家人吃上熱氣騰騰的餃子。
餃子的故事
我的名字叫餃子,曾用名許許多多,自己也說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但是,我印象最深的只有四個:團子、扁食、嬌耳、餃子。
我出生在中國古代春秋時期東夷地區(qū)薛國(山東省滕州市)的一個鄉(xiāng)村家庭里。那時候戰(zhàn)亂太多,鄉(xiāng)下人很窮,吃不起干糧。鄉(xiāng)村里的老百姓,就把開水燙好的野菜,用手攥成一個一個的小團子,然后放在面上一滾,再下到鍋里煮熟之后,盛出來食用。當時,人們就給我起了個名字叫“團子”。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歲月的變化,人們對我也在不斷地改進和創(chuàng)新。后來,皮和餡變成了我的主要組成部分??鬃釉趲е牡茏又苡瘟袊臅r候,總是先包上一些,既像現(xiàn)在我,又不像現(xiàn)在的我,放在他們的行囊里,以便饑餓時食用。由于山高路遠,艱難跋涉,孔子一行常常在旅途中休息的時候,把他們的行囊當成自己的枕頭??蓱z的我,都被他們一個一個的壓扁了。于是,在食用的時候,他們都風趣地叫我“扁食”。打那,我這個扁食的名字,就在齊魯大地上傳開了,風行了。后來,又傳遍了整個中原大地。至今,還有許許多多的老百姓,還都親親地叫我“扁食”呢。
先,我既是一種食品,又是一種藥品。這些作用,都是逐步被人們認可和喜歡的。特別是那些戎馬他鄉(xiāng),南征北戰(zhàn)的士兵,對于異地他鄉(xiāng)的水土和食品不太適應,容易生病。士兵們總是在出征之前,包上一把家鄉(xiāng)的土或帶上一些家鄉(xiāng)的我,到了異地他鄉(xiāng)吃飯喝水的時候,把我和土各放上一丁點兒,就可以度過難關。
讓我終生難忘,就是我的那個“嬌耳”的名字了。那是發(fā)生在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凍爛的耳朵。有個家是南陽,在長沙做官的名醫(yī)張仲景,他曾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fā)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為此,我因有“嬌耳”這個曾用名而榮耀至今。
其實,我最喜歡的還是叫我“餃子”的這個名字。因為,這是大多數(shù)人們對我親昵的稱呼。特別是聽到“好吃不過餃子”的這個說法之后,我就打心眼感到驕傲自豪。
餃子的來歷
餃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yī)圣張仲景首先發(fā)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深受中國漢族人民喜愛的傳統(tǒng)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jié)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憋溩佣嘤妹嫫ぐW水煮而成。有同名電影。另外,中國特色健康保健食品——餃子,已走向世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如日本餃子、朝鮮餃子、韓國餃子、越南餃子、墨西哥餃子等。
來歷說法1.張仲景發(fā)明餃子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yī)圣張仲景首先發(fā)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