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間的宗教信仰,無論就其內(nèi)在的本質(zhì)或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都源自于閩粵。不知大家是否了解過臺灣的祭祀習俗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臺灣祭祀習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傳統(tǒng)祭祀
至于臺灣的“外省人”,面對祭祀,當然沒有這樣的斷層。但一方面,他們長期流離失所,即使帶著祖先神位,都不容易具備祭祀的某些客觀條件,確實不利。二方面,他們大多跟隨國民黨來臺,彼此的關(guān)系緊密,對于祭祀,國民黨雖不禁絕,卻仍有“五四”以來知識分子的那種輕忽與蔑視。第三方面,他們大多住在城市,臺灣城市(尤其臺北)的西化氣氛,一向濃厚,這也使得他們?nèi)菀着c祭祀疏遠。
正因如此,相較于中、南部鄉(xiāng)下祭祀之豐富與綿延不斷,“外省人”對于祭祀,就顯得淡薄,也顯得疏離。于是,當“本省人”透過繁復頻密的祭祀,維持著中國傳統(tǒng)的天地人聯(lián)系時,“外省人”卻常常有種失根的飄零感。幾十年前,就有人指出,這飄零感源于“外省人”在臺灣沒墳,清明節(jié)不能掃墓。這當然對。
但是,數(shù)十年后,現(xiàn)在許多“外省”第二代、第三代,也開始有了墳,那飄零感卻仍不時襲上心頭。在他們的心中,似乎總有一種說不清的不踏實感,似乎總是少了些中、南部鄉(xiāng)下人那種深厚的安穩(wěn)感。那么,這又是為何?
真正的原因是:清明掃墓,或者說,追祭祖先,其實只是祭祀之一環(huán)。中國傳統(tǒng)的祭祀,或者說,臺灣中、南部鄉(xiāng)下的祭祀,遠遠不只這些。
在臺灣中、南部鄉(xiāng)下,但凡生活中的大事,都與祭祀息息相關(guān)。尤其各式各樣的禮儀,根本就脫離不了祭祀。
在鄉(xiāng)下,一般家庭的廳堂,都有張神明桌。這桌上的中間,供奉著神明像,神明的左邊,則是祖先牌位(閩南話稱為公嬤)。神明在先,祖先在后,有先有后,有尊有卑。
每天的晨昏,鄉(xiāng)下人就在這桌前,先拜神明,后拜祖先,上三炷清香,備一盞清茶。自古以來,這就是民間每天的修行功課。這張神明桌,也等于是民間最重要的道場。
當然,道場不只是這張神明桌,天地之間,都可以是道場。人立于天地,就該處處感得、時時修得。因此,民間的頭一樁修行,就是透過這張神明桌,透過祭祀,感得四時的節(jié)氣,感得天地的消息。
民間祭祀的重點之一,就是歲時祭儀。
百年來,臺灣不論是日據(jù)時代,或是光復至今,官方受西方的影響,一直使用著陽歷;但在中、南部鄉(xiāng)下,始終卻以黃歷(一般所說的農(nóng)歷,這不是所謂的陰歷,而是陰陽合歷)為主。原因是,只有使用黃歷,才能夠充分地對應四時的節(jié)氣;也只有使用黃歷,才能夠維持傳統(tǒng)的天地人聯(lián)系。
于是,民間打從正月初一拜神祭祖開始,接著在正月初九拜“天公生”,數(shù)天后,拜元宵(上元),然后是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陽、下元(黃歷十月十五日)、冬至,隨著季節(jié)更迭,一路祭拜到除夕。凡是節(jié)日,必有祭祀。臺灣的民間,四時佳節(jié)、氣候移轉(zhuǎn),都具現(xiàn)在供桌上的豐盛佳肴與馨香裊裊中。
歷來的民間,就是從這供桌上的香火繚繞,虔敬地感知到天地間的浩浩陰陽移。也正因這樣的祭祀不斷,使得他們對天地有感激,對光陰有情感;這樣的祭祀不斷,使他們歲歲年年,日日如新。
崇拜習俗
臺灣的瑤池金母信仰,源于1950年(一說1948年),據(jù)傳某日王母娘娘突然顯圣降臨在花蓮縣吉安鄉(xiāng)北昌村,附身在一位久病的婦人身上,明示:“吾乃天上王母娘娘,欲在此地駐蹕,解救人間苦厄,宣化度眾,勿相驚駭?!?/p>
據(jù)稱鄰里間凡有來問病、求治、詢?nèi)?、問事等事,王母娘娘都能顯威靈,無所不驗,民眾立即擺下香案,燒香膜拜、信徒日益增多后,就分靈成兩家,即身穿素衣、以黃色為令旗的慈惠堂;身穿黃衣、以黑色為令旗的勝安宮,各自塑金像奉拜。
瑤池金母是臺灣民間信仰中組織最嚴密、系統(tǒng)最單一、服飾最統(tǒng)一的一支。至20世紀90年代初,慈惠堂在全臺灣的廟堂已達五六百座,勝安宮分靈出去的分堂也有一百余所。
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八日為瑤池金母誕辰日,雖也有部分堂回總堂謁香,但多數(shù)都在本堂接受善男信女的慶祝膜拜。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八日是慈惠堂的總堂堂慶,也是各地分堂回總堂朝圣之日。從十六日起,就有各分堂執(zhí)事率各地信徒組成龐大朝圣團,不辭千里,紛至沓來,慶典連綿數(shù)日,熱烈隆重。
祭祀注意事項
臺灣民間的講究很多,在每年祭祀所信仰的神祗的活動中,所用的祭品,也是很有講究的。依據(jù)神祗的尊卑等級和人的關(guān)系遠近,而有所不同。比如:
牲禮即牛、豬、羊、雞、魚等,稱為五牲:用三牲的即五牲中的三種。祭祀尊貴的神如玉皇大帝、三官大帝等用五牲,祭祀孔子用整牛。祭祀土地、龍王等一般神祗用三牲,一般是豬肉一塊,全雞、全鴨或全魚,也可以用鴨蛋代替全鴨。
祖先是比較親近的,所以祭祖用牲禮豬肉、雞、魚等之外,還要加上烹調(diào)的菜肴,合成十或十二道祭品,再加上主食的果或面條。
祭祀其他的鬼物,則只用白米飯和若干碗菜肴。以上的祭品都是葷的,臺灣人稱之為“菜飯”。但是祭祀佛教的神如佛祖、菩薩等,不能用葷的,必須用素供,臺灣人稱之為“菜碗”。
祭品中,還用茶和酒。祭祀神用酒五杯或三杯,祭祖先用酒五杯、七杯或十杯。祭祀神佛、祖先也用茶水,以三杯為主,也可用清水或干茶代替。祭鬼用酒五杯、七杯或十杯,因為鬼的兄弟多,讓他們都能得到享用。
客家人祭祀先民相當隆重,祭祀時要選二十頭神豬,每頭重者在千斤以上。所以每年祭祀時都要舉行神豬比賽。人們?yōu)榱藠Z魁,不惜用水果、雞蛋等喂豬,使之能快速增肥、增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