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的原因2020年的考試時間推遲到了十一月,一些上半年精心準備的同學可能覺得有些遺憾,但是這也是一個機會,留出了時間幫助大家提高通過率!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CATTI一級筆譯經(jīng)驗分享,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來欣賞一下吧。
CATTI一級筆譯經(jīng)驗分享
01
個人背景
先說說我自己的情況吧。2018年10月在甲申學習之后,同年11月我就參加了CATTI二級口譯和二級筆譯的考試,經(jīng)過一個月的努力,我也順利地通過了。當時我已經(jīng)是本科大四的老學姐了,相較于那些大一大二就通過的同學,其實也算是大齡考生了。后來為了彌補差距,我又報名了2019年6月的CATTI一級筆譯考試,八月查詢到結(jié)果,也順利通過了。從2019年9月到現(xiàn)在的這一年我在英國就讀口筆譯專業(yè)的碩士。
因為一級考試一年只有一次,所以考試延期也算是一個機會,讓考生多了些準備的時間。這里最想告訴大家的是,一級考試并沒有那么難!
作為一個一次通過各種考試的學員,我鼓勵大家積極報名各種考試。
第一,真正報名考試之后一般會準備得更用心。一些同學會擔心自己準備不夠充分而不去報考,但是人類都是處在一個不斷努力、不斷進步的狀態(tài),基本上永遠都達不到自己最理想的水平。如果能通過CATTI二級筆譯,一級基本上也是沒問題的!
第二,真題可以帶來最真實的體驗和最直觀的反饋。每經(jīng)歷一次考試,不論通過與否,考生是可以對自己目前的狀況得到一個認知,來促進日后工作學習的進一步提高。
第三,世界上有太多的未知數(shù),每一次機會都要好好把握。19年4月的時候我自己也是因為各種顧慮只報考了一級筆譯而沒有報考一級口譯,考完筆譯之后心里遺憾了很久。雖然當時報考了也不一定會通過,但是畢竟錯過了一次見真題的機會,后來又遇上今年的疫情,現(xiàn)在是尤其地遺憾了??傊M蠹夷軌蚝煤美媒衲?1月的機會,通過考試。
02
考題探究
先簡單地介紹一下一筆的考試內(nèi)容:
一級筆譯只有實務部分,沒有綜合部分。
整個考試只有兩個環(huán)節(jié):英漢互譯的翻譯環(huán)節(jié)和審校環(huán)節(jié)。根據(jù)以往的考試來看,英到中材料大多出自報刊雜志;中到英材料大多為政府工作報告類型的文獻,部分段落可能會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大多情況下會有一到兩段描述數(shù)據(jù)。
關于翻譯部分,從往年的考題來看,英到中來源有相當大的幾率出自《衛(wèi)報》(The Guardian)。有必要提一句,平時要積累一定的基本英美社科知識,比如說什么是NHS,什么是BAME。
我記得18年的考題好像出現(xiàn)了Penguin Random House,選段討論了英國出版業(yè)的發(fā)展狀況。19年的考題出現(xiàn)了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娛樂至死》)。非常巧合的是,考前的三天我正好找當時的大學室友借了這本書的中文譯本看了幾頁?,考試的過程中確實也激動了一陣。不過看沒看過這本書其實影響并不是特別大,可能如果中文譯名翻得不夠準確會有扣分,但是內(nèi)容翻正確就好。
這些東西是可以平時積累的,說是積累,也就是生活中多留心,遇到了記住,之后還要思考:如何準確地翻譯成中文。比如Fortune譯為“《財富》雜志”,不要漏掉書名號。第一次出現(xiàn)建議加上“雜志”補充說明,之后再出現(xiàn)可以省略。這一點感覺和國內(nèi)翻碩考試的百科部分有共通之處,目的在于考察大家對西方文化的了解。還有一點,英文可能出現(xiàn)長句,翻譯過程中要適時斷句。翻完并檢查完整性之后不看英文原文,單看譯文看看哪里不通順,中文讀起來奇怪再改改。
中到英的材料大多是比較有中國特色的語篇,我個人認為這一部分是最考察翻譯基本功的。需要注意幾點:一定不要出現(xiàn)語法錯誤;積累相關表達(看政治類官方雙語文獻);不要寫太長的句子。關于“高級詞匯”的使用,重要的是合適。在不出錯的前提下連用四五個quite也不是不可以。前面說過了,中到英很大可能會有一段描述數(shù)據(jù),所以這一部分也要會寫,比如“同比增長”、“環(huán)比增長”、“占…(比重)的…(比例)”等等。
其實翻譯部分沒什么太多要說的,歸根結(jié)底就一點,寫出來的要是人話,不缺補漏不多就行。
關于審校部分,希望大家能保持一個佛系的心態(tài)。
?先說說英到中,這一部分,除去CATTI官網(wǎng)給的一份樣題(http://www.catticenter.com/uploadfiles/files/20190724/edo201907240913588750000.pdf)
目前我是只找到了往年真題給出的英文原文,沒有找到考卷中給出的需要審校的譯文。根據(jù)我模糊的記憶,總結(jié)出了以下幾點:第一,如果時間足夠的話先看原文大概在心里想出一個譯文(有點類似視譯,但是不用太嚴格),再看考卷給出的譯文有哪些出入。直接看給出的譯文可能會被牽著走。第二,一些習語類表達,待審校譯文可能會直譯,這里可能會設置考點。第三,把握好原文中一些后置定語或者定語從句的中心語,待審校譯文可能會偷換概念。
中到英部分審校的重點在語法和搭配上,需要留心時態(tài)和人稱。一些常出現(xiàn)在政治類文獻中的表達也需要注意一下。比如2019年出現(xiàn)過“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當時印象非常深刻雙語文獻中關于“京津冀”的翻譯類似于“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但是待審校譯文給出的是“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orth China”,所以這里需要修改。中到英的審校更多的還是在考查英語應用能力,平時要注意同一詞根、同一詞性但是不同形式意思上的的區(qū)別,比如creation和creativity,historic和historical等等。
整個審校做完確實挺懷疑人生的,感覺自己沒學過語法。比較人性化的一點是,審校部分每一段會給出提示,告訴考生這一段有幾處需要修改的地方。審校部分的準備,可以看看語法書,注重一下動詞搭配的介詞或者副詞(中到英),多積累一些英語習語表達(英到中)。也可以結(jié)合專八考試的改錯題練練。另外,審校部分主要是修改翻錯的地方,部分譯文可能不盡優(yōu)美,但是如果沒有出現(xiàn)錯誤就不需要修改。
關于時間是否夠用,我個人大概是離考試結(jié)束還有15分鐘的時候完成答卷的,可以說時間比較充裕。如果覺得時間不夠用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是在哪方面耽誤了時間,是閱讀(理解)要久一些,還是輸出過程(組織語言)要久一些。針對前者,還是那句所有經(jīng)驗分享都說爛了的話:多閱讀。堅持讀下去,讀什么都行,中英文都要讀。針對后者,需要動手去翻翻,多寫寫東西。在安排作答時間上,給翻譯部分(80分)多分配點時間,另外強烈建議大家做完翻譯再做審校,審校部分只占20分,還不一定全都能看出來,一不小心磕上頭了可能時間和分數(shù)都沒了0rz..
03
嘮嗑閑聊
關于一筆,通過考試原則是不翻錯。所以實在拿不準、組織不好語言的時候直譯就挺好的。不要寫太長的句子,英譯漢保證語句通順,漢譯英杜絕語法錯誤,不缺不多,心態(tài)端正,考前去去洗手間,出來吃點糖,這樣的話通過考試基本是沒問題的。今年的筆譯好像是改成機考了,也不用擔心卷面美觀的問題。? 在考試過程中想必大多數(shù)考生都還是會穩(wěn)妥一些,不會去大幅度地調(diào)整語序,順序驅(qū)動的比重偏多(符合中文表達習慣進行一兩句順序的調(diào)整是可以并且有必要的)。
至于語句優(yōu)美與否,英到中可以嘗試。我自己的話在讀英文原文的時候?qū)闹形淖g文是可以直接在大腦里實時翻譯的(視譯多了的結(jié)果),這個時候如果能夠立刻想到一些成語或者相對押韻或者文學性的表達,那它往往就是合適的,讀懂之后想到什么就先寫組織語言,之后根據(jù)原文做細微的調(diào)整,不要出現(xiàn)和原文不一致的地方就好。畢竟翻譯的過程也是寫作的過程,北外翻碩考試的漢英編譯題型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這里也不贅述了。
關于詞典的問題,詞典是重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我個人認為,詞典主要還是輔助的作用。譯文質(zhì)量的關鍵不是單個詞匯而是整體的表達。如果大量的時間用在了查詞上也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對詞匯的積累還不是特別充足。
我品讀過陸谷孫老師的英漢大詞典,是真的很全面、很助攻,但是我當時已經(jīng)大四準備卷鋪蓋走人了,就沒再買了。并且我用的英漢牛津詞典還是第7版,封皮都爛掉了,0rz.. 感覺也是夠用的,不過還是推薦大家用最新版。在考試的時候我也遇到過很英勇的朋友,一本詞典都沒帶。當時監(jiān)考老師還溫馨提示他說可以帶兩本詞典進考場,該考生非常豪邁地揮了揮手說不需要,不過通沒通過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論備考與否,請大家都不要停止閱讀?!缎l(wèi)報》真的就很好,雖然現(xiàn)在從國內(nèi)打開網(wǎng)頁好像也需要(fanqian現(xiàn)在可以算翻譯的一個必需技能了 )。另外也可以訂閱一些海外咨詢公司的電子簡報(比如McKinsey & Company),了解最新行情(去官網(wǎng)就可以免費訂閱)。其實不管讀什么都行,每個人的口味都不盡相同,網(wǎng)頁、公眾號、微博、紙質(zhì)書之類的都好,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看的平臺多讀就行。說來有點慚愧,我自己的話除去學校布置的作業(yè)以及生活中接到的稿件是從來沒做過筆譯練習的,也就是準備研究生面試的時候有每天大量視譯。但是我是真的每天都會讀書,也會定期看雙語語料??赡苓€是習慣問題,感覺疫情期間也是讀書拯救了我。
說到這里聊聊視譯和筆譯的關系。說起視譯的場合可能大多數(shù)都是為口譯或者說為同傳作準備,我個人認為視譯對筆譯是有幫助的。
最后,即使通過一筆,也還只是走在翻譯之路的開端,畢竟現(xiàn)實中接到的稿件不能只是“通過”而是要“翻好”。 一筆的材料相對而言還是比較標準、比較友好的,我有遇到一些稿件,中文是真的不通順、讀不懂、沒邏輯。0rz.. 我始終覺得大家如果能通過二筆,一筆大體上真的沒問題,可以適度緊張一下刺激腎上腺素讓思維靈敏起來,但是不要有心理壓力,考不過又不會挨打。
04
資源分享
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上有很多資源,大家應該也都有自己的偏好,今天就分享幾個我個人很常用,對筆譯有幫助的渠道吧。
網(wǎng)站
書迷號:https://shumihao.com
這個網(wǎng)站會分享很多外語期刊,比如經(jīng)濟學人、國家地理、金融時報等等,都可以下載,好像也有部分的音頻資源。
田間小站:https://www.tjxz.cc
這個網(wǎng)站好像也有自己的公眾號。感謝這個網(wǎng)站讓我白嫖了驚悸雪人好幾年? 現(xiàn)在好像是沒有分享了,但是也有一些原版書和詞匯講解。
近義詞、反義詞網(wǎng)站:thesaurus.com
找同義詞網(wǎng)站,對寫論文、翻譯都挺有幫助的。找同義詞的目的是避免頻繁地使用同一個詞,必要與否也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考慮。
衛(wèi)報:www.theguardian.com
就是衛(wèi)報在線的閱讀的網(wǎng)站,衛(wèi)報也有自己的app,手機看也很方便,現(xiàn)在好像網(wǎng)站和app都要fanqiang?。推薦認真看看Opinions這一欄,一些頭條時事可以簡單帶過,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就行。
微博
潘多拉的書單
會分享很多比較新的書,有電子版文檔,專門推薦這個是因為這位博主分享的書真的挺好看的!感覺閱讀苦手的朋友們可以試試看
播客
ditor’s Picks from The Economist
第一,視譯的材料語體大多比較正式,和筆譯材料有相通性;
第二,練習視譯過程中的大量閱讀有助于提高快速理解的能力。
第三;視譯輸出時的口語表達有助于鍛煉快速組織語言的能力。
相較于口譯而言,除去口語和書面語的區(qū)別,筆譯的一大特征是,譯員有相對多一點的時間去思考并組織語言,也因此筆譯必須有并且可以有絕對的準確性,提高筆譯速度有更多的時間來確保準確性。我在甲申學習的時候老師也強調(diào)過視譯的重要性。其實看報紙的時候,遇到比較好的語段就可以順便視譯一下。
關于背景知識的積累,一個學習小建議是做分類詞匯表,比如醫(yī)療類、法律類、政治經(jīng)濟類等等,我的建議是大家自己整理,網(wǎng)絡上可以找到整理好的資源,但是別人的終歸是別人的,自己整理印象更深刻。詞匯表里也可以寫別的東西,比如某一個概念的解釋(比如Windrush)、關于一個話題的好的語料(比如5G、區(qū)塊鏈)??傊匆娏?,記下來,背景知識慢慢就積累起來了。
經(jīng)濟學人》本身真的是很棒的期刊,語言與內(nèi)容層面都是很好的學習材料,但是一整本全部啃下來可能時間與精力上都有點困難,我個人的話是會這樣的。?基于這種情況,我會優(yōu)先閱讀Editor’s Picks 這一部分。播客上有不需要fanqiang就可以在線聽或者下載的資源。每一周的音頻大概是二十多分鐘,時間也很合適。
The Inquiry
這個節(jié)目會討論一些政治、時事相關的話題,一周一更,時長也是二十多分鐘。
Beyond Today
曾經(jīng)是最喜歡的幾個節(jié)目之一,每天的更新都會聽,后來因為疫情的原因3月中停播了。? 沒聽過的朋友們可以嘗試聽聽往期。
這個也是二月多停播了。0rz.. 討論的一些的人文社科類問題很有意思,范圍也很廣,比如“為什么要相信直覺?”、“為什么祖輩很重要?”等等
關于聽力和筆譯的關系
直觀地來說,提高筆譯能力的方法首先是閱讀,聽力更偏向于提高口譯。
這里我的觀點是,不論是筆譯還是口譯,聽力都是必要的;如果專攻筆譯的話可以減少一定聽力的時間多分給閱讀。聽力可以讓譯文不那么僵硬,讓譯文的語言生動起來。我們自己在閱讀的時候,不論是讀英文還是中文,也都更喜歡去讀一些鮮活的文字。但是,也要把握好口語和書面語的平衡。
就CATTI考試而言,文體一般都是比較正式的,譯文的風格也會更書面語一些。而一些其它實踐類的筆譯活動也會包括像訪談、劇本、字幕這些可能相對口語化一點的體裁。這個平衡需要大家自己把握。
現(xiàn)在還有三個月的時間,可以說是非常充裕了。期間給自己好好充電,考試的時候告訴自己一定能過。
高級筆譯模擬試題
1、The causes of inequality are many and varied, and may be broadly grouped into three factors The first is social condition or family background In China, for exa
1、The causes of inequality are many and varied, and may be broadly grouped into three factors. The first is social condition or family background. In China, for example, someone born and bred in the city usually earns a higher income and enjoys better social services. The second is aptitude. The cleverer or stronger ones usually earn more and enjoy better conditions than the lesser endowed. The final one is ambition and diligence. All things being equal, someone who aims higher and works harder often earns more.
譯文:雖然導致不平等的原因很多,但我們可以大體上把它們分為三類。一類是社會條件或家庭出身,例如在中國,與出生于貧困農(nóng)村的人們相比,一個出生在大城市的人通常擁有更多的收入和更好的社會處境。另外一類是自然天賦,有些人天生聰明或健壯,有些人則天生愚笨或孱弱,前者一般也會比后者擁有更多的收入并處于更好的狀況。最后一類是抱負和努力程度,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更有抱負和更努力的人們通常也會有更多的收入。
2、Mass urbanization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an unprecedented trend worldwide.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why people are moving to cities is economic. People are moving to the cities because that’s where they can find jobs and earn money. Until the 20th century, the major source of employment, full and part-time, was farming. Now, according to recent statistics, no more than 15 percent of all jobs are connected to farming. Jobs now are being created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areas, such as tourism and financing, and all of these new jobs are in or around major cities.
譯文:世界人口大規(guī)模的城市化在世界范圍內(nèi)達到史無前例的規(guī)模。驅(qū)使人們不斷涌向城市的最重要原因是經(jīng)濟因素。人們都涌向城市是因為在城里可以找到工作和掙錢。在20世紀以前,就業(yè)的主要途徑,不管是全職還是兼職,一直都是農(nóng)耕。而現(xiàn)在,根據(jù)最近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只有不到15%的工作是和農(nóng)業(yè)相關的。越來越多的工作產(chǎn)生于信息技術產(chǎn)業(yè)、制造業(yè)和服務行業(yè),如旅游業(yè)和融資,而所有這些新興工作都在大城市及其周邊地區(qū)。
評析:本題是高口熱點話題“城市化”,在07年9月的高口NTGF部分也涉及到過城市化的問題,前一題的句子翻譯S2也提到了“人們搬進大城市的原因,是追求高品質(zhì)的生活”,而這里主要圍繞工作展開??疾樵~匯都在大綱范圍內(nèi),像urbanization, manufacturing等都屬于常見熱詞,考生在平時對這些詞匯有所積累,翻譯起來并不難。相對passage 2, 這段話稍微有點長,這也提醒考生注意平時多練習聽寫記筆記,熟悉??荚掝},這樣在考試時才能拿高分。
3、Crime control is a pretty complex question, the first step, of course, is deterrence to stop people from committing crime in the first place. That involves the economy. Are there enough jobs for everyone? There should be. And social structure, are there enough support system? And so on. When people are convicted, and put in prison, then the goal should be to have reform programs inside prisons. So they want person comes out, they don’t return to a life of crime. If the education program and drug treatment program have been cut, convicted criminals are not being reformed.
譯文:如何控制犯罪率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首先,當然要防止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包括從經(jīng)濟方面來說,是否有足夠的工作提供給所有人?這個是應該要保證的;從社會機構(gòu)來說,是否有足夠的社會保障體系?等等。而一旦人們犯了罪,被關進監(jiān)獄了,那么監(jiān)獄里就需要有改造計劃,可以讓這些人出獄之后,不再回到犯罪生涯。如果停掉教育計劃和毒品治療方案,那就無法對這些犯人就行改造了。
評析:本篇段落翻譯選自2008年春季高口的聽力原文,這就暗示了廣大口譯考生,歷年的聽力原文等材料是平時訓練的重要資源,平時多積累,考試的時候方可胸有成竹。
本篇段落關注的是一個常見的社會問題——如何控制犯罪率。段落給出了兩點建議,一個是要防患未然;二是在對犯人實施改造計劃。內(nèi)容對考生來說應該并不陌生,語速也較為平緩,作為兩段翻譯的的第二段,在難度上是可以接受的。
本段詞匯較為常見。注意deterrence,意是“威懾,制止”,這里考生也可將名詞轉(zhuǎn)譯為動詞,譯為“防止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另外,convict這個單詞意為“判…有罪”,convicted criminals指“囚犯,犯人”。
段落的句子結(jié)構(gòu)較為簡單。考生只需注意這個長句:When people are convicted, and put into prison, the goal should be to have reform programs inside prisons, so that when the person comes out, they don't return to a life of crime. 這個句子雖長,但只要理解語義,理清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如when引導的是從句,the goal 后面的內(nèi)容是主句,so that作的是目的狀語。劃分好結(jié)構(gòu),再按句子本身的語序進行翻譯就可以了。
總體而言,本篇英譯中難度適中,主題也不偏頗另類,考生在平時注意對社會問題的積累,多進行真題練習,把握好時間和心態(tài),相信會順利完成翻譯。
高級筆譯模擬試題
Since 1750, the world has seen four industrial revolutions The first one took place in Britain; and China missed the boat The second one occurred in the latter ha
Since 1750, the world has seen four industrial revolutions. The first one took place in Britain; and China missed the boat. The second one occurred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China missed the boat. The third one was driven by the revolution 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is time, Chinese leaders realized that it was a historic moment of change, and China caught the wave.
從1750年以來,世界進行了四次工業(yè)革命:第一次就是英國工業(yè)革命,中國失去了機會。第二次是十九世紀下半葉美國的工業(yè)革命,中國也同樣失去了機會。第三次工業(yè)革命,是20世紀后半葉出現(xiàn)的信息革命。當時中國的領導人敏銳地認識到了這一重大歷史變化,中國抓住了這次信息革命的重大機遇。
The 21st century is receiving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the Green Revolution, symbolized by this global move to reduce emission. This time, we hope that China can be the innovator, the leader and driver running head-to-head with the U.S., Europe and Japan. To achieve this, China has to accomplish two things transition from a high carbon economy to a low carbon economy; second,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governance. i.e., to shift its focus from national governance to regional and global governance.
進入二十一世紀,人類迎來了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綠色工業(yè)革命??梢哉f這一次全球減排,就是綠色工業(yè)革命的標志。我們希望這一次工業(yè)革命中國要成為領導者、創(chuàng)新者和驅(qū)動者,和美國和歐盟和日本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領導這場革命。今后中國領導人面臨兩大迫切問題:一是如何實現(xiàn)中國經(jīng)濟轉(zhuǎn)型,即從高碳經(jīng)濟轉(zhuǎn)向低碳經(jīng)濟;二是如何參與全球治理,即從國家治理轉(zhuǎn)向地區(qū)治理、全球治理。
CATTI一級口譯、一級筆譯過關指南
下一篇:高級筆譯考前必看實用翻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