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十章附則第九十九條規(guī)定:本法下列用語的含義: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yǎng)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轉基因食物安全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轉基因食物安全性
很少有一項技術像轉基因這樣,讓各方觀點如此對立:相互矛盾的實驗證據(jù),極端對立的利益表達,莫衷一是的研究結論,讓消費者無所適從。近日有專家發(fā)表的“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同樣安全”等論點,讓轉基因的爭議再起波瀾。
如何對待轉基因食品,世界各國態(tài)度不一,科學界也有很大分歧,或許這種爭論將長久持續(xù)下去。然而,對消費者來說,比爭論更重要的是對轉基因食品消費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轉基因農產品離我們有多遠
隨著轉基因技術的發(fā)展和轉基因農作物的推廣,轉基因農產品逐漸深入人們的生活。國際農業(yè)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28個國家種植了轉基因作物。全球約81%的大豆、35%的玉米、30%的油菜都是轉基因產品。
截至目前,我國共批準發(fā)放7種轉基因植物的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即1997年發(fā)放的耐貯存番茄、抗蟲棉花安全證書,1999年發(fā)放的改變花色矮牽牛和抗病辣椒安全證書,2006年發(fā)放的轉基因抗病番木瓜安全證書,2009年發(fā)放的轉基因抗蟲水稻和轉植酸酶玉米安全證書。
據(jù)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彭于發(fā)介紹,目前國內的轉基因農作物主要是轉基因棉花,轉基因番木瓜也有少量種植。
進口農產品有哪些是轉基因品種呢?我國先后批準了轉基因棉花、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轉基因油菜4種作物的進口安全證書。除批準了轉基因棉花的種植外,進口的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轉基因油菜用途僅限于加工原料。
黑龍江大豆協(xié)會副秘書長王小語告訴記者,國內超過一半的油脂消費都是大豆油,90%的大豆油原料為轉基因大豆。
轉基因食品安不安全
自從1996年轉基因作物實現(xiàn)商業(yè)化種植以來,轉基因可能是農業(yè)史上最有爭議的技術。支持者認為轉基因技術能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產品品質,反對者則從食用安全、生態(tài)安全和主糧安全等方面提出質疑。轉基因技術是“潘多拉魔盒”還是未來農業(yè)之路?技術風險能有效預防嗎?種種紛爭公眾也很難辨明。
在農業(yè)部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林敏等生物學家看來,轉基因技術是現(xiàn)代生物技術的核心,拓寬了可利用基因的來源,實現(xiàn)了育種工作的可預期、精準、可控、高效,大大節(jié)約了人力、物力和時間,是生物育種的技術革命。
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羅伯特說:“在農業(yè)領域,在這日益惡化的環(huán)境中,這項技術讓我們能夠少用水或殺蟲劑。而且并沒有證據(jù)表明轉基因食品對人類的健康有害。”
但也有專家表示,轉基因作物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的潛在威脅值得警惕。生物技術理學博士、天津科技大學教師王芳說,抗蟲作物可能會使食物鏈中斷,而昆蟲在進化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對毒性蛋白的抵抗能力,出現(xiàn)所謂“超級害蟲”。
“美國環(huán)境保護局規(guī)定,在種植抗蟲害轉基因作物的田地周圍,必須保留一塊專門種植普通作物,讓害蟲有個避難所。”王芳說。
對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中國科學院遺傳發(fā)育研究所朱禎研究員認為,吃含有基因的食品或含有轉基因的食品將會改變人類遺傳特性的擔心是毫無科學依據(jù)的。從長遠來講,轉基因食品跟常規(guī)育種得到的食品一樣,并沒有產生有別于其他食品新的不可預期的問題。
而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2007年《關于轉基因食品的20個問題》的文件中曾謹慎地說:“目前在國際市場上可獲得的轉基因食品已通過風險評估,并且可能不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危險?!?/p>
教育部食品營養(yǎng)與安全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天津科技大學教授王俊平認為,化學目標物安全性的檢測很明確,比如三聚氰胺,而轉基因食品安全的評價非常復雜。
消費者應有知情權
有關轉基因安全性的爭論短時期內可能很難分出勝負,一些專家表示,應該充分保證群眾對轉基因食品消費的知情權。
“跳出有關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爭論之外,人們有權知道吃進肚子里的食物到底是什么,應該充分維護人們對食物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鞭r業(yè)政策專家、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程同順說。
“任何商品都必須充分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商品真實的信息情況必須提供給消費者?!敝袊M者協(xié)會專家顧問、律師邱寶昌表示,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是法律賦予消費者的權利,同時這種規(guī)定也是經營者的義務。
南開大學張翔博士認為,規(guī)范并完善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至關重要,轉基因食品的推廣和銷售要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公開和尊重消費者選擇權的基礎上。
“在相關爭論仍在繼續(xù)的情況下,我們國家應該進一步規(guī)范和完善標識管理?!蓖蹩∑秸f。
轉基因食品安全嗎
近年來,常有一些濫用食品添加劑、農藥殘留超標、重金屬污染等食品安全事件發(fā)生,導致有不少人開始排斥一切“人工”生產的食物,追求“純天然”。他們認為,所有的工業(yè)化生產的東西都是不好的,包括轉基因農作物,都是與“自然之理”相違背的。
實際上,追求純粹的“純天然食品”,根本無法滿足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需求。而且,用小作坊式的食品加工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監(jiān)管,更容易造成有害物質滋生,例如花生、玉米等如果保存不善,會被霉菌污染,產生劇毒的黃曲霉素和伏馬霉素。
轉基因技術是一種全新的技術,理論上說,萬一有人有意或無意在作物中轉入了能表達有毒物質或過敏物質的基因,那將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這種潛在的風險是存在的。所以,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發(fā)展轉基因技術的時候,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茖W家們也都特別強調,需要加強對轉基因技術研究和應用的潛在風險的控制。但風險不是現(xiàn)實的、已經存在的危害或危險,而是指某一特定環(huán)境下,某一特定時間段內,某種損失發(fā)生的可能性。
隨后,世界各國都建立起自己的評價體系,對要上市的轉基因產品進行充分的論證和檢驗。雖然各國進行安全評價的模式和程序不盡相同,但總的評價原則和技術方法,都還是按照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制定的。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在1997年提出的用于評價食品、飲料、飼料中的添加劑、污染物、毒物和致病菌對人體或動物潛在副作用的科學程序,現(xiàn)在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制定風險性評價標準和管理辦法、開展食品風險性評價以及進行風險性信息交流的基礎。
食物被消化成小分子物質才能被人體吸收
轉基因植物用作食物引發(fā)的擔心,一方面是人類作為食材和加工品(食用油等)食用,另一方面是用作動物飼料后出產的肉、蛋、奶等。
其實,人類吃下食物后,食物里的淀粉、核酸、蛋白質、脂肪等大分子物質,需要在消化道中消化酶的作用下變成小分子物質(例如葡萄糖、核苷酸、氨基酸、脂肪酸等),才能被人體所吸收。
口腔里會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把食物中的淀粉類物質水解成小分子。我們常說的“細嚼慢咽”,就是指充分地咬碎食物,并讓淀粉酶充分與食物混合在一起。
食物順著食道進入胃中,這里有強酸性的胃酸和胃蛋白酶,進入小腸后又有胰腺分泌的胰液與其中的胰蛋白酶。蛋白質在胃蛋白酶與此后胰蛋白酶的作用下,原有的長鏈狀結構不斷被打開,最后分解成小分子的氨基酸,才能作為營養(yǎng)物質被小腸壁吸收。在體外實驗中,按照要求,轉基因食品必須在10分鐘內被完全消化分解,否則就不能通過。因此,通過安全性評價的轉基因食品不會在體內滯留積累。由于食物中的蛋白質不會改變生殖細胞的基因,因此,假如人吃了以后會造成健康上的危害,那也只會對本人有效,不會在3代以后才表現(xiàn)出危害。
食物中的DNA暴露在在消化道中,會分解成核甘酸等小分子物質被人體吸收利用,不再發(fā)揮DNA的功能,更不會插入生殖細胞的基因組中而對后代造成影響。
人體消化蛋白質過程示意圖
幾乎所有食物中都含有蛋白質和DNA,無論是非轉基因食品還是轉基因食品都是如此。當然,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還是有一點差別的:一般轉基因作物會增加功能基因,比如抗蟲作物中增加了Bt基因,因此轉基因食品中可能含有少量Bt蛋白。
于是有人說:“連害蟲都不吃的作物,人能吃嗎?”
其實,會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不了解生物農藥的作用機制。
人和其他脊椎動物(鳥類、魚類、家畜類)胃液的pH在1.5~2.5之間,屬于強酸性環(huán)境,并且含胃蛋白酶。而Bt蛋白只有在堿性環(huán)境中才能被激活,因此,進入人等脊椎動物的消化道以后,會很快被消化酶分解為氨基酸。所以,人和其他脊椎動物就算吃了抗蟲轉基因作物表達的Bt殺蟲蛋白,也不會中毒。其實,Bt生物農藥早已投入使用,甚至在自然環(huán)境中,人們也會接觸到Bt殺蟲蛋白,這些并沒有對人體產生毒害作用。
在描述轉基因食品和非轉基因食品吃起來一樣安全的時候,權威機構會說,它們是“實質等同”的。例如Bt抗蟲轉基因作物,可等同于普通作物、Bt基因DNA和Bt蛋白。其中DNA是一般認為安全的成分,無需單獨檢驗。因此,只需確認Bt蛋白無毒,就可認為Bt抗蟲轉基因作物和普通作物實質等同。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否需要幾代人的檢驗?
有人認為,推廣轉基因食品,首先要保證轉基因食品的絕對安全。即使現(xiàn)在吃了沒事,不經過十幾年甚至幾代人的檢驗,怎么能知道對人沒有害?
乍聽此話似乎有一定道理,因為安全與否都需經過長時間的檢驗。但從科學上說,這種觀點在思維和認知上是有問題的。
第一,什么是安全的食品?根據(jù)我國《食品安全法》,安全食品包括三個要素: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yǎng)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從法律上來看,通過了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獲取了上市許可的食品就是安全的?,F(xiàn)行的轉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評價,包括了營養(yǎng)學、毒理學和致敏性的評價實驗,這些評價方法本身就是上百年間對食品、藥品安全問題的提煉,足以排除可能出現(xiàn)的種種潛在危害。此外由于社會輿論的要求,也加入了實驗動物三代繁殖等內容,能在相當程度上預估實驗動物后代的安全風險。當然,如果一定要求什么“絕對安全”、“絕對沒問題”,目前是沒有實驗能證明的。但是,世界上又哪有“絕對安全”的食物呢?在傳統(tǒng)食物中,檳榔和紅肉均為一級致癌物;傳統(tǒng)育種方法如誘變和雜交,其基因的變化遠比轉基因更不可控。從目前來看,只有科學方法能夠有效評估哪些食物相對安全,哪些食物相對不安全,而主觀的臆測對于實證毫無幫助。
第二,轉基因技術的研發(fā)與應用已有長期和大規(guī)模實踐的經歷。每年有上億公頃土地種植轉基因作物,數(shù)億噸轉基因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數(shù)十億人食用轉基因食品,尚未發(fā)現(xiàn)任何有真正科學證據(jù)的安全問題。美國食品和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生物技術辦公室的創(chuàng)始人亨利?米勒(Henry Miller)是一位醫(yī)師兼分子生物學家,他表示:“在美國,超過80%的加工食品含有轉基因成分。僅在北美地區(qū),消費者使用了超過3萬億份含有轉基因的食品,未發(fā)現(xiàn)一起有記錄的不良反應?!?/p>
第三,也有人認可轉基因研究可以推進,但又認為轉基因作物的推廣應當幾十年后再說。這種說法忽視了農業(yè)科學研究并非是陽春白雪,而是需要投入大量資源、收取豐厚回報的產業(yè)。我國在轉基因領域投入了大量科研基金,如果成果僅僅是論文、報告而不能轉化為生產力的話,將大大打擊科研人員的熱情,并影響商業(yè)公司投入的積極性。
怎樣評價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依據(jù)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我國制訂了《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的食用安全性評價規(guī)范和技術指南》。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本情況:
包括供體與受體生物的食用安全情況、基因操作、引入或修飾性狀和特性的敘述、實際插入或刪除序列的資料、目的基因與載體構建的圖譜及其安全性、載體中插入區(qū)域各片段的資料、轉基因方法、插入序列表達的資料等;
第二部分是營養(yǎng)學評價:
包括主要營養(yǎng)成分和抗營養(yǎng)因子的分析;
第三部分是毒理學評價:
包括急性毒性試驗、亞慢性毒性試驗等;
第四部分是過敏性評價:
主要依據(jù)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的過敏原評價決策樹依次評價,禁止轉入已知過敏原。另外,對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在加工過程中的安全性、轉基因植物及其產品中外來化合物蓄積情況、非預期作用等方面還要進行安全性評價。
2009年我國頒發(fā)的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經過了長達11年的嚴格科學評價。
在營養(yǎng)學評價方面,主要做了營養(yǎng)成分、微量元素含量以及抗營養(yǎng)因子等方面的比較實驗,轉基因大米與相應的非轉基因大米營養(yǎng)成分相同,沒有生物學意義上的差異。
在毒性評價方面,主要做了大鼠90天喂養(yǎng)試驗、短期喂養(yǎng)試驗、遺傳毒性試驗、三代繁殖試驗、慢性毒性試驗以及Bt蛋白的急性毒性試驗,對實驗動物沒有不良影響。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__,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在致敏性評價方面,主要做了Bt蛋白與已知致敏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對,Bt蛋白與已知致敏原蛋白無序列相似性,不會增加過敏風險。
檢測機構還做了外源蛋白體外模擬胃腸道消化試驗,轉入基因的表達蛋白易于消化,在人體吸收代謝、有效成分利用等方面是安全的。
根據(jù)國家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對轉基因抗蟲水稻的安全性評價結果,以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所、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學院及農業(yè)部農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等單位檢測驗證表明,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與非轉基因對照水稻同樣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