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人妻色偷偷久久_天天鲁一鲁摸一摸爽一爽_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_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歡迎訪一網(wǎng)寶!您身邊的知識小幫手,專注做最新的學習參考資料!

綠色的世界教學設(shè)計

一網(wǎng)寶 分享 時間: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點贊

《咬文嚼字》是朱光潛寫的一篇隨筆短文。他告訴人們無論閱讀或?qū)懽?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勵,追求藝術(shù)的完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咬文嚼字教學設(shè)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咬文嚼字教學設(shè)計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理出作者觀點。

2、結(jié)合練習,品味佳句,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

3、通過品味佳句獨立見解的能力。

教學重點:培養(yǎng)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學難點:借鑒的分析方法,培養(yǎng)求異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并運用到寫作中去。

教學設(shè)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第一課時:

A、導入

下面兩個句子中,哪個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說明理由。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確:學生也許會有不同的想法和見解,只要自圓其說即可,教師應(yīng)該給以相應(yīng)的鼓勵。

總結(jié):師提出自己的觀點——比較認同第二種描寫。

理由:1、含露者,是說黛玉的兩眼常似濕潤,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用意相同。

2、從林黛玉一生的悲劇來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絳株草,來到人世間就是為了償還眼淚的,可以說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對她悲劇人生的準確表述。

3、“蹙”是皺眉的意思,皺眉應(yīng)該是身體不適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時候的一種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寫。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從何呢?

對于《紅樓夢》這部巨著來說,這20個字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但是只要我們仔細斟酌就會發(fā)現(xiàn),這短短的幾個字卻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內(nèi)了。如果說魯迅作品的每一頁都擠滿了研究者的腦袋,那么《紅樓夢》中的每個字每個標點符號都浸透著紅學家的心血,可見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們就看看朱光潛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呢?

B、介紹作者

1、找同學介紹作者。

2、補充總結(jié):朱光潛先生是我國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語,法語,德語,在晚年80歲的時候還自學了俄語,并且一生翻譯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學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譯的路子,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解釋三此,給學生以啟發(fā)。)

研習課文

一、讓學生查閱工具書,解釋咬文嚼字的意思。

總結(jié):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三個解釋:

A.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lǐng)會精神實質(zhì))。

B.形容賣弄才學

C.形容強詞奪理或狡辯。

二、原來的意義是貶義的,朱先生在文中卻反其道而行之,大膽的提出了新的觀點,讓學生在預(yù)習的基礎(chǔ)上,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答案。

總結(jié):(1)在文學,無論閱讀或?qū)懽?,必須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p>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diào)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舉了哪些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與感情有關(guān)

若虛改“李廣射虎”(2)、王若虛改《史記》——文字與情感有關(guān)

韓愈“推敲”(3)、韓愈改詩——文字與意境有關(guān)

四、找朗讀好的同學讀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臺詞的例子: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1、“你是個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個沒有骨氣的文人”好在何處?(讓同學們在下面大聲的讀這兩句,體會不同)

總結(jié):

“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任何感情色彩,“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增強了語氣。所以是什么發(fā)生了改變?情感才隨之而變。引導:句式。

2、對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作者是怎樣評價?

總結(jié):

(1)“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絕,在贊美時并不適宜。

(2)“是”在邏輯上是聯(lián)接詞,相當于等號;“有”的性質(zhì)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訴我怎樣的道理?

明確: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關(guān)系,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無論閱讀或?qū)懽鳎仨氁慕雷郑仨氂幸蛔植豢戏潘傻木瘛?/p>

五、找同學讀第3段。

1、翻譯《史記》李廣射虎一段,和改動以后的兩段。

明確:原文——見到草中有大石,誤以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頭,箭頭進入石中,走近一看,原來是石頭。就又再射大石,最終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動前后有什么變化?

明確:原文屬于細節(jié)描寫,比較生動;改動以后,優(yōu)點是變得簡潔,缺點是沒有了細節(jié)描寫,只是簡單的敘述,缺乏生動的感覺。《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的歷史,其中對人物的刻畫和描寫更是開“史家之絕唱”,比如學過的《鴻門宴》對樊噲的描寫,怒發(fā)沖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們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潑”和“惜墨如金”兩種用筆方法,所以什么時候惜,什么時候潑,大家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學讀第5段。(重點分析)

1、朱先生是怎樣“推敲”的?

僧推月下門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獨閑

僧敲月下門

隨緣剝啄驚宿鳥,月下來僧擾夢清

如果這首詩的作者不是賈島而是你,你覺得哪個字更好?

明確:學生可以說推,敲,也可以說其他的字,只要自圓其說即可。

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寫作過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達的情感就可,這種選擇沒有只有更適合。

小結(jié):以上作者從句式、字數(shù)、字眼三個角度闡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總的來說他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呢?

總結(jié):語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達結(jié)合起來,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題:下面兩種意境,你比較喜歡哪一種?

輕風拂細柳,淡月失梅花。

----蘇小妹

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蘇軾

第二課時:

導語:上次課我們已經(jīng)詳細的分析了這篇課文,這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往下學。

我們知道文學是感性的,它需要我們有一顆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讓我們發(fā)掘文學的契機,而想象卻可以讓我們飛翔。下面我就給大家一個字,看看通過“水”這個字你都想到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交流。

總結(jié):在寫作中,聯(lián)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聯(lián)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樣了,那就沒有意思了,(聯(lián)系高考)。聯(lián)想走入習慣的渠道以后就會產(chǎn)生“套板反應(yīng)”,就如第七段所寫的,找同學讀課文(從第七段開頭到“就是套板反應(yīng)”)。

八、那么大家在平時有沒有被套板反應(yīng)套住的經(jīng)歷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學以致用:

女飛人喬伊娜那令人___的速度在人類追求極根的理想中書寫了輝煌的一筆.

這句話中包含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總結(jié):驕傲,自豪,令人嘆服。

大家填寫詞是什么?

明確:“眩暈”

總結(jié):眩暈,簡單的兩個字,你們想到了么?想到的東西要向有創(chuàng)意,前提是要腦子里要有東西,有東西可想,如果腦子里空空如也,連陳詞濫調(diào)都想不起來,還提什么創(chuàng)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多讀書,多積累,讀書的時候遇到好的句子,又價值的東西,都記在本子里,有空的時候就翻出來看看,背下來,要用的時候也可以信手拈來啊。

回顧課文內(nèi)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廣射虎咬聯(lián)想

要文要

韓愈推敲字套板反應(yīng)

-------------------------------------------------

↓結(jié)

達到藝術(shù)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唐·賈島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

——唐·盧延讓

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么,真正能夠表現(xiàn)它的句子只有一個,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其他類似的卻很多。而你必須把這的句子、的動詞、的形容詞找出來。

——福樓拜對莫泊桑如是說

四、朱先生主張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贊同他的觀點,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與作者不同的主張,說:讀書“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諸葛亮與徐庶等三人一道讀書:“三人務(wù)于精讀,而亮獨觀其大略”。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為他“觀其大略”知識面更廣。

全班分組討論:對朱光潛和馬南村的不同見解,應(yīng)該怎樣看?

總結(jié):

1、這只是兩種不同的讀書方法而已,沒有對和錯之分。有的書有的知識必須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識;而有的書則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讀書的時候要有所選擇,有所篩選和區(qū)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礎(chǔ)上開始的,陶淵明,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們的文化水平?jīng)Q定的,有些知識他們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細細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諦,而我們的還沒有到達那樣的水平,所以,還要以咬文嚼字為主。

五、這篇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是文藝隨筆,以漫談的方式,與讀者促膝而談。運用了舉例子,做比較等論證方法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六、質(zhì)疑:

學完這篇課文,還有哪些不明白不確定的地方?

老師質(zhì)疑:

1、朱先生對一個詞非常的鐘愛,讓大家找一下,并查查是什么意思。

明確:玩索。

2、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等等。

七、總結(jié)重點字詞:

援例斟酌詞藻錙銖必較蘊藉付梓尺牘陳言務(wù)去

八、隨筆練習:

1、任選一個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進行描寫。

要求:標新立異,避免套板反應(yīng)。

題目自擬,300—500字。

2、考點分析:擴展語句

根據(jù)特定的情景增加詞語,使文字表現(xiàn)出特定的內(nèi)容

“早晨,太陽發(fā)出光芒,樹上的鳥兒鳴叫著,樹下的流水流向遠方?!?/p>

①要求擴展后的句子要抒發(fā)主人公歡快的心情。

②要求擴展后的句子要抒發(fā)主人公苦悶傷感的心情。

3、課堂作業(yè),課堂小結(jié)

假如你的同學現(xiàn)在在日本留學。你打算給他(她)寫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會選擇用怎樣的文字來表達你的情感。請寫在作業(yè)本上。

分析:作業(yè)的開放性很大,這是對《咬文嚼字》一課的總結(jié)。通過這種寫作的形式,讓學生充分領(lǐng)略“咬文嚼字”的深刻含義。

咬文嚼字教學設(shè)計2

一、【教學目的】

1、理解作品所說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2、學習前人如何咬文嚼字,推敲語言的,進一步領(lǐng)會品味語言的重要性

3、增強學生推敲文字的意識,關(guān)注文字語言使用規(guī)范的問題

二、【教學重點】

以本篇為單元閱讀小結(jié),加深對品味語言的理解與運用

三、【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

語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人類文明歷,許多傳世和不朽的名篇有著震撼人心,催人奮進的力量。在生活中如果采用好的詞語,不僅準確表達含義,而且使聽者讀者產(chǎn)生興趣,達到好的效果。

比如,《新民晚報》某日頭版頭條登出了一條新聞,標題是:

(展示)論壇開講“?!迸R上海(實物展示)

報道的是世界的福布斯全球總裁會議在上海召開的新聞。(發(fā)問)標題中,哪個字最吸引你呢?

學生可能回答:是“?!?/p>

教師:最吸引我的目光的也是這個“?!弊?,因為這個“?!辈粌H扣住了“福布斯論壇”這個名詞,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學界人士聚集我們上海,討論經(jīng)濟發(fā)展問題、為經(jīng)濟把脈,這對正值經(jīng)濟大發(fā)展的上海來說,可不是福分嗎?這一個“?!白钟谜媸巧鷦?。

我們古人也講“吟安一個字,捻短數(shù)徑須?!笨磥怼耙慕雷帧辈灰欢偸琴H義。(引入課文)

2、解題:咬文嚼字的原意對文字的過分計較。作者使用它來作為題目,顯然另有一番用意。

3、學生理解文章,思考:作者為把“咬文嚼字”的道理講的生動具體,舉了哪些例子?

{學生閱讀課文后回答}

教師歸納:共三個例子,一個例子說明了一層意思。一是郭沫若改字(板書),二是王若虛改文(板書)三是賈島吟詩(板書)到底這些文字改動之后,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我們也來品味品味。

{學生小聲自讀,體會文字,自由發(fā)言。}

教師明確:第一個例子,“你這”在嬋娟罵宋玉時,表達了她的極端憎惡之情,而在《紅樓夢》,里,用是有了諷刺的意味。說明不同情況下改“是”為“這”,情感變化是不同的。(板書)

第二個例子:王若虛刪去一些重要字句,文章失去了原來味道,李廣將軍神勇無比的形象難以體現(xiàn)了。(板書)

第三個例子:賈島吟詩,朱光潛認為“推”要“敲”字用的好,同學剛才也表達了不同意見,無論怎樣,正如文章所說的,問題不在那一個更恰當,而在于哪一種表現(xiàn)出的境界是當時所要的,而且與全詩相調(diào)和。(板書)

進一步追問:這三個例子共同證明了一個什么道理?用書上原話。

明確:“咬文嚼字實際上是調(diào)整思想感情?!?/p>

4、課外拓展。繼續(xù)學用咬文嚼字來品味語言

活動:師生共同品味三首詩句,交流感受。

《約客》: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敲字以聲襯靜,寫夜晚寧靜)

《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綠字作動詞,擬人手法生動再現(xiàn)春到江南景象)

5、關(guān)注生活中語言現(xiàn)象

生活中也有另外一種咬文嚼字,刻意夸大,改換成語中的字來嘩眾取寵。如洗衣機的廣告“閑妻良母”,摩托車廣告“騎樂無窮”網(wǎng)絡(luò)上也常出現(xiàn)類似“哇塞”的語言。有人說,這樣很生活化,很輕松幽默,你認為呢?

學生自由交流發(fā)言

6、結(jié)語:語言文字是傳播文明的工具,許許多多輝煌燦爛的文化正因為文字的存在而至今為人們傳誦。作為中國人,應(yīng)當對我們國家語言文字產(chǎn)生自豪,維護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性,純潔性;對那些低俗的亂用語言的現(xiàn)象要堅決抵制,這種“咬文嚼字”是垃圾,是庸俗的。

我們應(yīng)當記?。骸皼]有字斟句酌,精雕細刻的錘煉,永遠達不到‘信手拈來,渾然天成’的境界。

附板書設(shè)計:

郭沫若改字 是改這 感情變化

王若虛改文 增與減 意味全改

賈島作詩 推與敲 意境有別

咬文嚼字教學設(shè)計3

一、教學三維目標

1.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

2.從課文內(nèi)容和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

教學難點:寫作技巧(將簡單的內(nèi)容表現(xiàn)得搖曳多姿)。

三、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評價討論法。

四、教學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者:

朱光潛,現(xiàn)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石、孟實,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師范學校中文系,次年進入香港大學,主攻教育學;1922年畢業(yè)后,在上海中國公學和浙江上虞春暉中學任教;1925年入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1929年畢業(yè),轉(zhuǎn)入倫敦大學,以論文《悲劇心理學》獲文學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貒暗闹饕碜鳌段乃囆睦韺W》《詩論》,開華人美學研究的先鋒。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迄今無人敢代他的地位,無作品敢代替此書。他早年就讀愛丁堡大學時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國時期出版業(yè)的一大景觀。_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譯了百萬言的黑格爾的《美學》。

朱光潛腳踏著中西文化,穿越20世紀,與苦難中奮斗的中國一同走過從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淺近而深奧的大書。我們對他的理解,只限于現(xiàn)在閱讀的《咬文嚼字》,相信通過今天的閱讀,同學們一定回收益匪淺。

二.解題: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這個成語的含義是:①形容過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書袋或買弄才學。③謂不重視實質(zhì),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題目的含義則是:對文學作品的語言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逐漸達到藝術(shù)的完美。

三.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一層(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這”和“是”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有什么區(qū)別?有什么啟示?

明確:①“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Z氣堅決。

②六個“你這……”?!星閺娏?。 →啟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個好小子?!薄砑俣ㄕZ氣。

④“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鷨⑹荆築.結(jié)構(gòu)不同,不合邏輯

→啟示:C.連郭沫若用好一個字也頗費周折,說明用好語言文字很不簡單,一定要細細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態(tài)度。

2.作者列舉改字不當之例,常常用怎樣的寫作方式?作用何在?

明確:對比;正誤比較分析,使之更有說服力。

3.所句舉例子的共同點是什么?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明確:例子來源于名家名篇。啟示:要注意資料的積累、梳理。本文的材料豐富,無論是記憶中的,還是資料中的,都得有資料。如文中的《紅樓夢》、《水滸》、《屈原》、《史記》等。積累知識的方式:筆記、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層(3、4段):說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1.為什么我們在咬文嚼字時,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

明確: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2.修改后的句子為什么不好?給你怎樣的啟示?

明確: ①原文“草中石,以為虎”并非“見草中有虎”。②原文“視之,石也”有發(fā)現(xiàn)錯誤而驚訝之意。③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之意??傊?,說明文字一增一減,這表面形式的變化,就引起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啟示:我們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這樣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樣的啟示?

明確: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當?shù)乇砬檫_意。

(三)分析第三層(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明確: 推——步月歸寺——冷寂場合

敲——月夜訪友——熱鬧場合

2.世人與錢鐘書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明確: A.世人認為“敲”字好,有動作、形象,有聲音。

B.錢鐘書不迷信,不盲從,獨抒新見。他認為哪一種境界是詩人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diào)和的就用哪一個字。

啟示:品味語言要獨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與前面例比較,此事例從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明確:從文字表達的意境??傊磸蛷娬{(diào):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guān)系,強調(diào)語言是跟著思想感情走的,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四.總結(jié):第一部分舉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guān)系。

第二課時

一.復習第一部分的寫作特點:

即舉事例,講道理。不舉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說不好,道理也講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悅誠服。

例子是具體的,具體的例子可以給人以豐富的啟發(fā)。

二.分析第二部分:講文字聯(lián)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

1.文字聯(lián)想意義的運用有兩種情況,請各用一個成語概括。

A.正面:點石成金。B.負面:陳詞濫調(diào)。

2.什么叫直指的意義?什么叫聯(lián)想的意義?各有什么特點?各用什么修辭格?(略)

3.科學的文字與文學的文字的區(qū)別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兩句詩,回答問題:

①詩中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是(夜晚,月影朦朧,山間泉水旁)

②詩中人物所進行的活動是(品茶,賞月)

③詩中表達的是詩人(獨處清凈,安享自然,怡然自樂)的情趣。

④這兩句詩運用了(比喻,對偶)的修辭。

5.“聯(lián)想起于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一句可否變換分句順序?為什么?

不行。前句與“聯(lián)想”銜接,后句與“熟路”銜接。換后,就不銜接連貫了。

6.作者舉從前做詩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圖何在?

表明他們的套語濫調(diào)根本與文藝無緣。

7.產(chǎn)生“套板反應(yīng)”的弊端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無創(chuàng)作動機。②讀者無新鮮真切的情趣。

8.作者認為人們?yōu)槭裁慈菀桩a(chǎn)生“套板反應(yīng)”?怎樣才能克服“套板反應(yīng)”?

①套板較省力(人生來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層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東西?

A.運用文字應(yīng)有謹嚴的精神。.B.必須勤奮。C.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相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shù)的完美。

三.歸納總結(jié):

1.全文的線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關(guān)系。

2.寫作目的:讓讀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標(逐漸達到藝術(shù)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謹嚴的態(tài)度,刻苦自勵,留心玩索,推陳出新。

四.造句:活用詞語,推陳出新的句子。

初來乍到→初學乍練。

五.作業(yè):課后練習。

咬文嚼字教學設(shè)計4

一、教學設(shè)計

【教學目標】

1.理清全文的脈絡(luò)結(jié)構(gòu),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歸納概括文章所用材料,品味妙語佳句,從而體會到朱光潛的觀點,并能在品味語言時形成自己的看法,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3.領(lǐng)會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關(guān)系的主張,明確“咬文嚼字”的真實含義。

4.分析評價課文觀點,借鑒吸收課文的寫法。

5.培養(yǎng)閱讀、寫作要“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的謹嚴精神。養(yǎng)成嚴謹?shù)膶W習和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點】

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

理解并正確評價作者的觀點,學會在平常的學習中“咬文嚼字”。

【設(shè)計思路】

這篇文章是朱光潛先生的一篇隨筆,同時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議論文。他告訴人們無論閱讀或?qū)懽?,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勵,追求藝術(shù)的完美。在教學過程中,應(yīng)一方面抓住議論文的特點,了解作者觀點,理清論證思路;一方面引導學生培養(yǎng)咬文嚼字的精神,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和寫作習慣。因此,教學設(shè)計在分析論證思路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質(zhì)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將這種思維習慣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中。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誦讀法,點撥法

【課時安排】:二課時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歇后語:口吃報紙|書架上的老鼠--咬文嚼字

燈謎:書蟲|啃書|秀才會餐--咬文嚼字

故事導入:

1930年5月,閻錫山、馮玉祥結(jié)成反蔣聯(lián)盟,發(fā)動了討伐蔣介石的中原大戰(zhàn)。閻錫山和馮玉祥的兩支部隊預(yù)定在豫、晉交界處的沁陽會師,以求一舉聚殲河南的蔣軍??墒?,由于馮玉祥的參謀在擬制命令時,誤將“沁陽”寫成了“泌陽”,這場戰(zhàn)爭就沒能在原計劃的河南省的“沁陽”境地開戰(zhàn),而是弄到了河南省的“泌(bì)陽”。沁陽在河南的西北部,即黃河以北,而泌陽則在河南的西南部,這一北一南相差200多公里。結(jié)果,馮玉祥的部隊誤入泌陽,殆誤了聚殲蔣軍的有利時機,使馮閻聯(lián)軍處處被動,最終導致了這場戰(zhàn)爭的失敗。后人就戲稱這場中原混戰(zhàn)是“敗在一撇上的戰(zhàn)爭”。若不是多了這一撇,或許中國歷史的部分章節(jié)就要改寫了。

可見這一字之差就可以使你所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相差萬里,所以,我們在日常的學習中就一定要養(yǎng)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的態(tài)度,在寫作的時候細細錘煉,朱光潛先生就把這種錘煉稱為“咬文嚼字”。

解題:

那“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呢?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推敲的意思,這個成語的意思:

形容過分斟酌、推敲字句,現(xiàn)在多用來諷刺死摳字句、不領(lǐng)會文章精神實質(zhì)的人,有時候也用于諷刺當眾講話愛賣弄自己學識的人。

作家作品: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F(xiàn)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筆名孟實、孟石,安徽桐城人。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四川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武漢大學教授、教務(wù)長。畢生從事美學教學和研究,是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代表作《文藝心理學》、《詩論》、《談美書簡》、《西方美學史》(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等。

走進課文:

(一)請同學們用五分鐘的時間自行瀏覽文章,思考并回答下列幾個問題:

1、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解說咬文嚼字的呢?用文中語句回答(第三段)。

“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qū)懽?,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p>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diào)整思想和感情?!?/p>

這就是說,作者在這里貶詞褒用,賦予這個成語新的意義,認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謹言精神。

2、文章的觀點性語段是第幾段?作者主要的觀點是什么?(第八段)

(1)應(yīng)該有運用文字所應(yīng)有的謹言精神;

(2)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shù)的完美。

注:本文的基本觀點在第三段也有(無論閱讀或?qū)懽?,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3、文章可以劃分為幾個部分,彼此間的關(guān)系是怎樣的?(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一5),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效果,強調(diào)咬文嚼字的實質(zhì)是思想和感情的調(diào)整。

郭沫若改臺詞(句式改變)

王若虛改句(字數(shù)增減)

韓昌黎改詩(字眼不同)

第二部分(6一7),正反說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善用字義聯(lián)想(《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兩句的剖析)

誤用字義聯(lián)想(“套板反應(yīng)”)

第三部分(8),是文章的小結(jié)部分,點名了文章的主旨。(點明咬文嚼字的目的,對文學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關(guān)系:可以看出第一部分講的是什么是咬文嚼字,第二部分寫怎樣才能做到咬文嚼字,第三部分寫咬文嚼字的目的,三者之間有嚴密的邏輯順序。

(第二種分法分四個部分: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寫“煉”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文字的改動關(guān)系著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寫文學寫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聯(lián)想意義。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總結(jié)全文,提倡人們在創(chuàng)作和欣賞中咬文嚼字。)

(二)分析第一部分(1一5):

(1)找出其中所舉的例子并思考這些例子說明什么道理。

郭沫若改臺詞:

“你是沒骨氣的文人!你這沒骨氣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你這革命家的風度?!?/p>

“你是”與“你這”雖然只改變了一個字,但句式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前為判斷,后為感嘆。從后面幾個例子可以看出,在特定的語境中“你這……”會帶有極端憎惡的語氣,大半表示深惡痛絕,表現(xiàn)著強烈的情感,一般用在罵人的時候,不適合用在贊美的情景中。和“有”性質(zhì)完全不同,“有”在這里表示陳述,沒有情感的變化。

啟示:由此例看來,我們一定要慎用字詞,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八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這個例子說明連郭沫若這樣的大家用好一個字也要頗費周折,甚至有些地方用得不妥,可見用好語言文字很不簡單,我們在閱讀和寫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仔細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嚴謹態(tài)度和治學精神。

王若虛改《史記》: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翻譯:李廣出外打獵,看見草中的石頭,以為是虎就射去,箭頭沒入石中,近看原來是石頭。于是又重射,卻再不能射進石頭里了。要注意重點詞語“以為”:把……當做;“因”:于是;“終”:終究。)

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

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

王若虛把“三石”去掉,簡潔多了,但卻比原文少了韻味?!耙姴葜惺?,以為虎”并不是“見草中有虎”。原文“視之,石也”有發(fā)現(xiàn)錯誤而驚訝的意味,改為“既知其為石”便失去了這意味,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改為“終不能入”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了。

由此例可見,文章并不是字數(shù)越少越好,當然也不是越多越好,文章字數(shù)不同,意味也不同。文字的好壞,主要是意味、表達效果,而不在繁簡。所以用簡用繁,需要我們斟酌。(八字:字數(shù)不同,意味不同)

韓愈、賈島“推敲”:

《題李凝幽居》

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推敲”兩字還有這樣的故事: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庇窒胗谩扒谩弊?來替換“推”字),反復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xù))吟誦,伸出手來做著推和敲的動作??吹降娜烁械胶荏@訝。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一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jié),都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于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因為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門沒有閂,也不能莽撞推門,敲門表示你是一個懂得禮貌的人;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讀起來也響亮些?!眱扇擞谑遣⑴膨T著驢馬回家,一同談?wù)撟髟姷姆椒?,互相舍不得離開,共有好幾天。(韓愈)因此跟賈島成為了普通人之間的交往。

韓愈代替賈島定“敲”字,歷來傳為美談?!傍B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眱删洌プ×巳f籟俱寂中,老僧(或許正是作者)一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這一轉(zhuǎn)瞬即逝的現(xiàn)象,來刻畫環(huán)境之幽靜,以鬧襯靜。有了敲門的動作和聲響更顯出四野的靜謐荒寂,不露痕跡的切中了題目中的“幽居”二字。而“推”字“自掩自推”的“冷寂”,不僅讓“鳥宿池邊宿”顯得無理,意蘊也淺的多。

作者不盲從,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認為“推”字寫的是獨自步月歸寺的冷寂場合,而“敲”寫的是月夜訪友的熱鬧場合?!巴啤惫倘伙@得魯莽一點,而“敲”就顯得他拘禮些。所以選“推”還是“敲”重要的是“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而且和全詩調(diào)和的”。

由此可見,文章中字眼不同,意境也就不同,我們錘煉文字不能光從字面上著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達的感情。

(“敲”: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剝啄有聲,打破岑寂,平添攪擾。“推”:自掩自推,獨往獨來,自有一副胸襟氣度;冷寂,無聲。)(八字: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2)作者舉以上三個例子是為了說明什么?我們?yōu)槭裁匆慕雷?找出文中的原話來回答。

以上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guān)系?!耙慕雷?,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diào)整思想和情感?!薄案鼊恿宋淖志屯瑫r更動了思想情感,內(nèi)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感情。這就是我們無論閱讀還是寫作時都要“咬文嚼字”的原因,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嚴謹。

(三)拓展訓練:煉字

(1)為下面的詩句添加動詞突出特征:學生先說出答案及原因,老師再來講解。

輕風()細柳,淡月()梅花。

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

--蘇軾

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黃庭堅

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蘇小妹

明確:“輕風”徐徐,若有若無,使“細柳”動態(tài)不顯,唯有“扶”字才恰到好處地描繪出輕風徐來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態(tài),與“輕”、“細”相宜,和諧自然?!胺觥弊钟职扬L人格化了,給人一種柔美之感。

既然恬靜的月亮已經(jīng)輝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沒有白天那么顯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這樣,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營造了一種濃濃的意境。

(2)你認為填入哪個字能準確地體現(xiàn)詩題中的“早”字?(數(shù)、一),說明原因。

早梅

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yīng)律,先發(fā)望春臺。

明確:“一”

梅花開于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于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出此梅不同尋常,從而傳達出準確的詩意。

詩人鄭谷把齊己詩中的“數(shù)枝開”改為“一枝開”,齊己深為嘆服,便拜鄭谷為“一字師”。

第二課時

故事導入: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飯。甲說:“吃在中國?!币艺f:“在中國吃?!北麆t長嘆曰:“在吃中國?!?/p>

體會這三個人所說的話的不同意味。(學生討論)

明確:“吃在中國”說的是:食文化在中國?!霸谥袊浴币馑际牵合氤悦朗?,到中國去!“在吃中國”是動賓短語,作家感嘆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揮霍國家財富,吃窮了中國,針砭深刻!可見短語變序,就產(chǎn)生了不同的含義。這就是我們要“咬文嚼字”的原因。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該怎樣“咬文嚼字”。

進入課文:

(一)分析第二部分(6、7)

(1)請同學們看看6、7兩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用其中的關(guān)鍵句來回答。(2)請同學們找出6、7兩段里面所舉的例子,

第6段:

“煙”字的直指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

直指意義--燃燒體冒煙

聯(lián)想意義--燃燒彈、鴉片煙榻、廟里焚香、一川煙草、楊柳萬條煙、煙光凝而暮山紫、藍田日暖玉生煙

《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兩句的剖析

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

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請同學們想象一下“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兩句詩回答問題:

A:詩中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

夜晚,月影朦朧,山間泉水旁

B:詩中人物所進行的活動:

品茶,賞月

C:詩中表達詩人什么的情趣?

獨處清凈,安享自然,怡然自樂。

D:用的修辭手法?

比喻,對偶

明確:說明善于運用聯(lián)想意義,會使文章更加豐富、有蘊藉。

(聯(lián)想的意義比直指的意義更意蘊豐富,更適合文學的語言?!疤焐闲F月”其實就是“小龍團”茶,蘇軾善用字的聯(lián)想意義,把“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覺連起來。而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兩句詩想象當時那種場景:夜晚,月影朦朧,在山間泉水旁,詩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賞月,怡然自樂。如果直接寫“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就顯得很平庸,不會有這樣的想象。)

第7段:

請同學們思考什么是套板反應(yīng)?有什么弊端?

明確:套板反應(yīng)是運用詞的聯(lián)想意義時,看到一事物立即聯(lián)想到一些套語濫調(diào),并毫不斟酌的使用它們,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文中有)

前面對“柳腰桃面”等套語的評述,引用了一系列的例子:

王嬙、西施--“柳腰桃面”

才子都是--學富五車(形容讀書很多,學問淵博。)、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采)

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

敘別離--柳岸灞橋(灞橋:橋名,本作霸橋,在長安東,漢代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做買賣都有--端木(即子貢,孔子的弟子。他“能言善辯,善經(jīng)商,家累千金”。)遺風

用鉛字排印書籍──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殺青(古人著書寫在竹簡上,為了便于書寫和防蟲蛀,先把青竹簡用活烤干叫殺青。后來泛指寫定著作。)

(聯(lián)想意義如果進入習慣,就會讓你只想起一些套語濫調(diào),而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最后就會形成“套板反應(yīng)”,與藝術(shù)無緣。套板反應(yīng)的弊病在于它束縛了語言的判斷,也束縛了思想情感的鮮活表現(xiàn),是文學創(chuàng)新的仇敵,是一切文學向前發(fā)展的障礙,就讀者來說,它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

所以我們不能進入套板反應(yīng),要養(yǎng)成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與吻合的謹言精神,要“唯陳言之務(wù)去”:讓語言跟著思想走,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會朝深一層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不致落入下乘。

(二)分析第三部分(8)

1、什么是“咬文嚼字”?為什么要咬文嚼字?怎樣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目的是

什么?

明確:(1)咬文嚼字就是運用文字所應(yīng)有的謹嚴態(tài)度。

(2)因為文字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密切關(guān)系,所以要咬文嚼字。

(3)咬文嚼字要有嚴謹?shù)膽B(tài)度,刻苦自勵,留心玩索;推陳出新。

(4)目的是逐漸達到藝術(shù)的完美。(原文: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shù)的完美。主旨句。)

(三)主題:

本文標題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義來講,咬文嚼字含有貶義,說的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即過于斟酌字句,或說死摳字眼兒而不顧及精神實質(zhì)的現(xiàn)象。作者在這里是貶詞褒用,借以說明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閱讀方面“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闡明“在表里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diào)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四)能力提升

請同學們在下列句子中填入恰當?shù)脑~語并說明為什么。

牙買加百米飛人博爾特以9秒58這一令人___的速度在人類追求百米極根的理想中書寫了輝煌的一筆,成為了歷第一位三次打破男子百米世界紀錄的巨星。

這句話中包含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總結(jié):驕傲;自豪;令人嘆服;快的讓你不敢相信,以致頭暈眼花。

大家填寫詞是什么?

明確:“眩暈”

總結(jié):眩暈,簡單的兩個字,你們想到了么?想到的東西要向有創(chuàng)意,前提是要腦子里要有東西,有東西可想,如果腦子里空空如也,連陳詞濫調(diào)都想不起來,還提什么創(chuàng)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多讀書,多積累,讀書的時候遇到好的句子,又價值的東西,都記在本子里,有空的時候就翻出來看看,背下來,要用的時候也可以信手拈來啊。同時要從實際出發(fā),多觀察留心身邊的事物,生活之樹是常青的,一棵樹上沒有兩片葉子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真正認識事物的特點,語言也就新了。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的不能懶,不能粗心,文學是艱苦的事,要刻苦自勵。也希望大家再以后的寫作中能有這樣一種勤奮的態(tài)度。

(五)拓展探究

對比《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兩文,找出《不求甚解》的中心論點,談?wù)剝晌闹髦际欠衩堋?/p>

中心論點:讀書要把握住精神實質(zhì),不要死摳字句,求其表面。

是否矛盾:不矛盾。

《咬文嚼字》是強調(diào)創(chuàng)作要反復修改,精益求精?!恫磺笊踅狻窂娬{(diào)讀書要把握精神實質(zhì),不要囿于表面現(xiàn)象。前者側(cè)重寫,后者側(cè)重讀。同時,即使都是讀書或都是寫作過程,精益求精、反復修正和把握精神實質(zhì)、不拘表面這兩點要求也要同時具備,兩者相輔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談學習的態(tài)度,“不求甚解”是談學習的方法,兩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咬文嚼字教學設(shè)計5

教學目的:1、學習領(lǐng)會本文所說的咬文嚼字的方法

2、培養(yǎng)閱讀寫作“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的精神

3、學習評價本文觀點,培養(yǎng)勇于質(zhì)疑,不盲從的精神

4、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1、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2、揣摩、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方法:研討法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學會咬文嚼字。

教學程序

一、引入課文

1、由蘇小妹填字的故事,引入“咬文嚼字”。

蘇東坡有一個聰明可愛的妹妹,叫蘇小妹。一次,她出了一個填字游戲,讓

蘇東坡在“輕風”和“細柳”、“淡月”和“疏梅”之間加入最恰當?shù)膭釉~。蘇東

坡不假思索就答:“不妨加‘搖’、‘映’二字,寫成‘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p>

蘇小妹聽罷搖頭。蘇東坡略加思索,又說:“那么,家‘舞’、‘隱’二字呢?改

成‘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如何?”蘇小妹仍然搖頭。坐在一旁的黃庭堅

不禁問道:“那你說用什么字?”蘇小妹脫口而出:“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p>

請大家將這三組動詞作個比較,到底哪組好,為什么?引導揣摩:

“搖”、“映”二字太平直,缺少詩意。

“舞”字較“搖”字形象,有情趣,有美感;用“隱”字更準確,因為當時

是“淡月”,映照的又是“疏梅”,梅枝上疏朗的白梅,在淡月下看不真切,故而

“隱“。

第三組用“扶”字,比用“舞”字準確,因為是“輕風”,用“舞”字,擺

動的力度似乎太大,而“扶”字,仿佛輕風扶著細柳在輕輕地蕩秋千,既準確

又富有情趣。一個“失”字更是用得奇崛,“淡月隱疏梅”,似乎是月亮有意地要

藏起梅花,“淡月失疏梅”,則是月亮覺得丟失了梅花,驚奇地在尋找呢﹗

蘇氏兄妹討論的問題,在古詩創(chuàng)作中叫“煉字”,又叫“推敲詞語”。推敲一

詞由何而來?

2、讀課后資料《“推敲”的來歷》、《王安石推敲詩句》

讓學生品味“春風又到江南岸”一句中“綠”字的妙處。明確:“到”、“過”、

“入”三字都平庸,“滿”字雖然強調(diào)了春意之濃,卻毫無美感。而一個“綠”

字,不僅有鮮明的色彩,而且似乎能讓人感覺到春天到來,滿山遍野的樹木花草

逐漸邊綠的過程,有動態(tài)感,十分生動形象。

這種推敲詞語,我國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把它叫做什么?

二、理解課題

1、“咬文嚼字”一詞的詞典義:《新華成語大詞典》:“過分地斟酌字句?!?/p>

《漢語成語詞典》:(1)過分地斟酌詞語;(2)喜歡掉書袋,即賣弄文采(3)

可見,“咬文嚼字”一詞,是個貶義詞,可是作者在本文中是不是把它做貶義詞

用呢?顯然不是,那么,作者為什么不用“斟字酌句”、“推敲詞語”這樣的詞做

標題,而用“咬文嚼字”一詞?揣摩一下,這個詞用做本文標題,有什么意味?

2、揣摩標題意味。

明確:此處作者不是用該詞的字典義,而是突出這一成語的四個語素義。一

“咬”一“嚼”,突出了反復品位反復揣摩語言的意味。

作者在文中表達了運用語言要反對陳詞濫調(diào),力求創(chuàng)新的觀點,這個詞語做

標題,就是創(chuàng)新的一個范例。

三、理解課文中的咬文嚼字的實例。

1、比較嬋娟罵宋玉的話: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2、比較《史記》李廣射虎同金若虛在《史記辯惑》里的刪改。

補充比較:杜牧七絕〈清明〉和改詩: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清明時節(jié)雨

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遙指杏花村

通過兩個例子明白簡潔同生動形象關(guān)系的把握,推敲詞語要適合表情達意

的需要。

3、理解蘇軾《惠山烹小龍團》詩句運用詞語聯(lián)想意義的妙處。

4、比較下列兩例描寫女子美貌的句子:

此女子柳腰桃面,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

東家之子,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施粉則太白,著朱則太赤

你覺得哪句描寫的女子更美,為什么?

聯(lián)系學生作文中的人物描寫,使之明白使用語言力求創(chuàng)新的道理。

四、小結(jié)推敲詞語常用方法

學生談體會,然后歸納。

板書:由此及彼——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推敲

由表及里——符合文章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了解并評價本文論述的道理

教學程序

一、理解課文主要觀點

1、了解課文的寫作特色。

學生看書體會,本文作為一篇“美學文學論文”的寫作特色。明確:在列舉大量的實例的基礎(chǔ)上來論證自己要說明的道理。

2、重點閱讀課文第三段,理解本段所闡明的道理,以及著段在文章結(jié)構(gòu)中所起的作用。

全班學生集體朗讀這一段,再給這段文字劃分層次,歸納其中論述的觀點。

明確:此處可分兩層,1、2、3、句論述一層意思,4、5、6、句論述一層意思。

從一層的三句話中,可歸納出觀點:對文學語言,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二層觀點歸納:咬文嚼字,實際上就是調(diào)整思想感情。

再看這一段在文章中結(jié)構(gòu)上起的作用:承上啟下。第一層就前兩段所舉例子,說明閱讀寫作要咬文嚼字的道理;后一層啟下,統(tǒng)領(lǐng)后文要論述的觀點。

3、完成課后第一大題,已經(jīng)完成了其中的一小題,學生繼續(xù)完成2、3、4題。

學生默讀后文,在每一段中劃記出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然后根據(jù)本段內(nèi)容,

歸納出這一段的主要觀點。

討論每段內(nèi)容,的出結(jié)論。

5段,表達觀點的句子有:“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感情,內(nèi)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理解5段內(nèi)容,看哪一句最符合本段觀點,作出概括。明確:就本段列舉的例子,和作者所做的分析評論來看,主要說用語要能符合詩文意境,因此第二句才是本段觀點,而其余兩句是強調(diào)三段二層的觀點,因此,本段觀點歸納為:推敲詞語,要從符合詩文的意境需要出發(fā)。

6段,主要闡述了閱讀寫作中的用詞,有直指意義,有聯(lián)想意義,論述了二者的區(qū)別;接著論述了聯(lián)想意義的不易控制,聯(lián)想意義在詩文創(chuàng)作中的妙用。

分析以上論述,與推敲詞語有關(guān)的論述,當是最后的觀點,所以,歸納為:正確運用詞語聯(lián)想意義,可使詩文較豐富,較蘊藉。

7段.找出論述句子:“聯(lián)想意義最易誤用而生流弊”;“‘套板反應(yīng)’和創(chuàng)造的動機是仇敵”;“一個作者在用字用詞上面離不掉‘套版反應(yīng)’在運思布局上,甚至于在整個人生態(tài)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語言跟著思想感情走,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感情”

分析本段內(nèi)容,其主要觀點是反對運用聯(lián)想意義滑向套版反應(yīng),而應(yīng)力求創(chuàng)新,故本段主要觀點歸納為:運用聯(lián)想意義切忌套版反應(yīng),而應(yīng)力求思想新、感情新、語言新。

8段,分析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找出能總結(jié)全文觀點的句子。明確:即

“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shù)的完美。”

二、整理、明確全文的論證結(jié)構(gòu)

學生討論,師生共同小結(jié)。

板書:一、1、2段,列舉實例,引出論題。

二、3、4、5段,論述推敲詞句要符合文章思想感情,論述“為什么”。

三、6、7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運用字的聯(lián)想意義要點,論述“怎么樣”。

三、討論對本文觀點的理解和認識。

1、學生自由談讀后感。

2、完成課后第四大題,學生再舉讀過的詩文的例子,深化理解。

教師準備:(1)魯迅改詩:“眼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邊覓小詩”

改為:“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2)揣摩“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沙漠,雁排長空”一句中四個動詞,特別是其中的“走”字,似乎太平常,到底用得好不好?

(3)《登泰山》一文中,“大風揚積雪擊面”一句的理解?!?/p>

四、布置課后作業(yè):

完成《自主學習》上的練習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1、評價作者本文的主要觀點

2、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不盲從的精神

教學程序:

一、要求學生對上課時學習的朱光潛的觀點談自己的理解和評價

二、引導重點理解評價課文第五段作者對賈島“推敲”二字的評議。

(1)一學生朗讀課文,其余理解作者此處的觀點和分析。

再次確認朱先生本段觀點:選用文字要符合詩問意境。

引導學生了解朱光潛先生對賈島詩和韓愈的下“敲”字的評議:懷疑韓愈

的修改認為“推”比“敲”好,因為是“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

今他推?!?/p>

(2)教師出示賈島全詩:《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讓學生自己分析賈島詩的意境。然后討論:

A、究竟用“敲”好,還是用“推”好。

明確:用“敲”好,韓愈意見正確。因為,從詩中文句看:“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說明文中應(yīng)有兩個人,一個是“僧”,他到朋友李凝的幽居去,第三聯(lián)寫他回家路上情景,第四聯(lián)抒情,所以才有同李凝的“幽期”。如果按照朱先生的理解,是僧自掩自推,那么回家以后,怎么又出來了呢?又是同誰“幽期”,“不負言”呢?

教師介紹,賈島曾有一段時期隱居寺內(nèi),作過和尚,是這次遇上韓愈,韓愈勸他還俗,他才又還俗的,所以一般認為,詩中的“僧”,就是賈島自己,這首詩抒發(fā)他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B、朱光潛先生這樣一個大學問家,為什么會對這首詩理解錯了呢?

明確:可能是朱先生寫文章時只憑記憶,沒有翻看全詩,只是就這兩句詩而

評價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C、那么是不是朱先生本段的觀點也錯了呢?

明確:這并不影響本段觀點,例子也舉對了,只是評析有誤。

D、從朱先生的舉例,我們可得到一個什么教訓?

明確:使用材料一定要確鑿;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E、既然朱先生的這一分析有誤,那么課本編者為什么還將它選入中學教材,而且特意編了一個練習,即第三題:“關(guān)于推敲的故事,你同意作者的分析嗎?為什么?”

明確:這說明編者有意讓我們懂得“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全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而且我們一方面要向朱先生學習,學習他博學廣識,學習他在寫文章時能信手拈來大量的語言材料;另一方面我們又要吸取教訓,做學問一定要嚴謹

三、學生總結(jié)本文的論證方法。(略)


精選圖文

221381
Z范文網(wǎng)、范文協(xié)會網(wǎng)、范文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