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人妻色偷偷久久_天天鲁一鲁摸一摸爽一爽_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_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歡迎訪一網(wǎng)寶!您身邊的知識小幫手,專注做最新的學習參考資料!

《少年閏土》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一網(wǎng)寶 分享 時間: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點贊

《明朝的對外關系》是通榆縣第二中學校提供的微課課程,主講教師為吳佳琪。 本節(jié)課選自新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5課,詳細講解了鄭和下西洋的背景,概況,條件以及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明朝的對外關系》教學設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獲!

《明朝的對外關系》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掌握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歷史史實。

2.通過學習引導學生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3.通過分析鄭和下西洋成功原因、戚繼光抗倭成功原因等,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4.學習感受鄭和、戚繼光的人格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鄭和下西洋。

2.戚繼光抗倭。

【教學難點】

涉及的時空概念較多,古今地名有差異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鄭和下西洋》歌曲和紀念郵票導入。

二、課中學習

1.帆之榮——鄭和下西洋

(1)展示《鄭和下西洋》視頻材料,引導學生結合視頻和課本完成有關問題并集體核實。

(2)結合材料分析:鄭和能成功地實現(xiàn)遠航的條件有哪些?

(3)展示材料:蘇祿國王訪問中國和南洋開發(fā)。結合兩則史料引導學生深入認識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4)設想鄭和遠航運載的貨物及有可能遇到的危險,引導學生感受鄭和及其船隊的優(yōu)秀品質(zhì)。

(5)通過“航海日”的設立和世界各地對鄭和遠航的評價,感知鄭和遠航對世界的影響。

2.帆之?!堇^光抗倭

(1)展示《戚繼光》視頻材料,結合課本引導學生完成自學的有關問題。

(2)展示戚繼光抗倭形勢圖,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戚繼光抗倭的過程。

(3)展示戚繼光的名言,引導學生分析戚繼光身上體現(xiàn)的精神,及時對學生進

行愛國主義教育。

(4)分析戚繼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帆之辱——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1)學生自學課本,找出有關問題。

(2)補充澳門回歸的有關史料:

①1987年4月13日中葡兩國簽訂《關于澳門問題的聯(lián)合聲明》。

②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交接儀式。

(3)鞏固記憶前面所學知識,并進行知識搶答。

4.帆之盼——國家富強,祖國統(tǒng)一

回顧所學內(nèi)容,聯(lián)系香港回歸、中國承辦2008年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引導學生認識:國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對外交往及其及其民族安危。今天的中國正在日益崛起,只要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定能實現(xiàn),祖國的明天也一定會更加美好!

《明朝的對外關系》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唐朝對外海路交通路線、大都會和市舶使;唐朝和朝鮮的交往;唐和日本的往來以及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唐和印度的友好往來及其玄奘對唐印交往的重大作用。

2、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通過分析唐和亞洲、歐洲等國的來往出現(xiàn)的歷史條件,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現(xiàn)象的分析能力。

(2)通過聯(lián)系世界史講唐與朝鮮、日本、印度、波斯等國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綜合中外歷史知識的能力。

二、重難點

1、重點:唐朝對外交往的條件,唐和朝鮮、日本的交往

2、難點:唐對外交往的條件和對各國的影響。

三、主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時數(shù)

1、教學方法:提問法、講解法

2、教學時數(shù):1 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開始上課。在上課前老師要問大家?guī)讉€問題。

(提問)同學們,你們見過和服嗎?和服與中國哪一個朝代的服飾相似?

(眾答:略)

出示和服圖片

對,和服與中國唐朝的服飾很相似。它是日本人根據(jù)中國唐裝改裝來的。除此之外,日本國的建筑藝術、繪畫藝術、書法藝術、生活習俗以及道德都與中國很相似。為何日本文化與唐朝文化有那么多的相似之處呢?唐朝的對外關系又如何呢?想知道答案就和老師一起來學習第五課吧!

(板書)第五課唐朝的對外關系

同學們,回顧前面幾課我們學習的內(nèi)容,唐朝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上都高度發(fā)達。特別是開元盛世時,唐朝的繁榮達到頂峰。那么,同學們來總結一下唐朝對外交往所具備的條件有哪些?

眾答略

你們總結的都很哈,老師帶著大家來綜合一下。

(板書)

一、唐朝對外交往的條件

1、國家的安定統(tǒng)一。隋唐是我國歷史上又一個大一統(tǒng)時期。特別是唐朝時期,疆土的遼闊(結合唐朝地圖講解),政治的清明、軍事的強大等使得唐朝安定統(tǒng)一。

2、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經(jīng)濟方面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達,如制瓷業(yè)、造紙業(yè)、紡織業(yè)以及長安等大都市的商業(yè)發(fā)達。文化方面唐詩、舞曲、繪畫、書法、醫(yī)學等也高度發(fā)達。

3、開明的對外交往政策.。唐朝的對外交往開放到可以讓外國人來中國學習、經(jīng)商、考科舉。

《明朝的對外關系》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記住遣唐使與唐文化對日本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鑒真東渡日本、唐與新羅的往來、玄奘西游取經(jīng)等史實。

2、分析隋唐時期出現(xiàn)頻繁交往的原因和對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

3、感悟鑒真六次東渡、玄奘歷時18年的西游中體現(xiàn)的奮斗精神,學習鑒真、玄奘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認識唐朝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 學習重點:遣唐使和鑒真東渡,玄奘西游。 學習難點: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

自主學習:學生閱讀22-26頁,請同學們認真看書,勾出重點知識,圈點出五個重要人物,對疑惑點做出批注;完成知識建構:

1、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都稱中國人為“”。

2、與唐朝交往的國家和地區(qū)遍及_,亞洲_,__,__,“”指今印度半島;“”指今阿拉伯半島;“”指今伊朗。

3、隋唐,中日兩國交往非常頻繁。日本為了學習我們唐朝先進的文化,派遣了許多使者來到中國,這些使者被稱為“”。

4、唐與日本的關系:

(1)遣唐使:日本為了學習我們唐朝先進的文化,派遣了許多使者來到中國,這些使者被稱為“”。除了使節(jié)外,還有“”,“”

①時間:從 年間開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和留學生到中國學習。

②影響:政治:以唐朝的制度為藍本進行改革,當時日本孝德天皇的年號為大化,故這次改革叫做 。這次改革是日本由落后的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起點。

文化:參照 創(chuàng)制日本文字片假名。

社會生活:保留了唐朝人的某些風尚。如“”,“等5、唐玄宗時,高僧

東渡日本,為中日兩國的友好和文化傳播作出重大的貢獻。

6、唐太宗時,高僧西游

取經(jīng),并寫成《大唐西域記》一書。為后世研究這些地區(qū)的歷史,地理提供了寶貴資料。

1 二,合作探究:做好歷史材料分析題可分為四步:審題 、讀材料、鏈接、 答題 。

一、審題:拿到材料首先讀題,不要急于看材料,審題包括該題中有幾個要回答的問題,每個題的具體要求是什么,問題與問題之間有什么樣的關聯(lián),只有清楚了這些問題,才能帶著問題去讀材料,更有針對性地解答問題。

二、讀材料:讀懂材料是答好題的前提。一般情況下讀三遍,第一遍粗讀,大體了解時段、地點、人物、事件等基本內(nèi)容;第二遍細讀,對材料去粗取精的簡單處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詞,找到材料之間的對比處,即關聯(lián)信息;第三遍重點讀,結合前后問題有重點地細讀材料,理解材料與問題之間的關系,閱讀材料正文的同時,還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時間地點、人物、材料的出處。

三、鏈接:就是將材料與課文所反映的相關知識建立關系,判斷材料所反映出的歷史時期、歷史事件,該內(nèi)容在教材中怎樣論述的,據(jù)此而建立答題的大方向,其次將材料與熱點問題聯(lián)系。

四、答題:答題前請寫出簡單的題綱,答題一般有四種問法,一是“根據(jù)材料回答”,答案根據(jù)材料的內(nèi)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問的是根據(jù)這幾段材料回答,請綜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別寫出,不要籠統(tǒng)概括,那樣你是寫不完整的;二是“根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這類問題答案不能全從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須回到教材中去回答;三是“根據(jù)上述材料談自己的看法”回答,這種提問題文綜考試以來的新問法,是將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來當作有效信息處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詞作答案的關鍵;四是“根據(jù)所學知識回答”,即從所學知識出發(fā)探索歷史問題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內(nèi)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語言陳述自己的觀點,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在語言表達上要準確,語言簡潔,層次分明書寫工整。答題有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無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對題,即置材料于不顧一味回歸教材;三忌白話連篇,不注意語言的表達,措詞隨便無中心;四忌堆積詞藻。

答完題后,檢查書寫的答案是否有漏、有誤之處,再進行補充。 1,材料一:《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qū)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材料二: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郭沫若

請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描繪的兩位唐代文化使者分別是誰?他們有哪些共同點?

(2)依據(jù)材料一,二指出唐朝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

3唐朝對外交往繁榮的原因?這對于我們今天中華民族的復興有何啟示?

2材料一,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

材料二,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里,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shù)之多、規(guī)模之大、時間之久、內(nèi)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 1想一想,日本為什么要向唐朝學習?有哪些人?

2

3從材料中,你感悟到日本民族具有怎樣的可貴精神?

三反饋測試

1.為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鑒真先后幾次東渡日本? (

) A.4次

B.5次

C.6次

D.7次

2.“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唐·李白《哭晁卿衡》)李白在詩中所哭的“晁卿衡”指的是

(

)

A.空海

B.阿倍仲麻呂

C.吉備真?zhèn)?/p>

D.玄奘

3.“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現(xiàn)代·郭沫若)該詩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遣唐使者來華 B.鑒真東渡日本 C.玄奘西行印度 D.文成公主入藏

4.我國古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和佛經(jīng)翻譯家是

A.空海

B.鑒真 C.玄奘 D.晁衡

5.為日本文字“平假名”的創(chuàng)制作出重要貢獻的是

(

)

A.空海

B.阿倍仲麻呂 C.吉備真?zhèn)?/p>

D.鑒真

6.ABCD四位同學在看完動畫片《西游記》之后有如下敘述,你認為不符合史實的是( )

A.唐僧走了那么遠應該被稱為旅行家B.唐僧去的“西天”實際上是今天的印度半島

C.別看他帶回了這些經(jīng)書,實際上沒人看得懂,因為那都是梵文寫成的 D.哎,你別說,唐朝的皇帝還真夠開明的,外國的東西都敢學

7、唐朝時為中日兩國人民的效作出最突出貢獻的中國人是

A 空海 B 晃衡 C 鑒真 D 玄奘

8如果你想了解7世紀印度半島的歷史地理情況,最好的參考書籍是( ) A,《馬可波羅游記》 B《西游記> C 《大唐西域記》D 《一千零一夜》

9唐朝的外國留學生以那個國家最多?( )

A新羅人 B阿拉伯人 C日本人 D天竺

10七一班小齊同學進行研究性學習,他搜集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玄奘西游”“鑒真東渡”的相關資料,由此判斷他研究的課題是( )

A 政權的分立與民族的融合B 中華文明的起源 C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 D繁榮與開放社會

四,巧記歷史

六、唐朝對外關系 (一)

3

2唐朝文化對日本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請你舉兩個例子說明。

中日關系淵源長, 日派遣使來隋唐, 鑒真東渡到日本, 文化交流美名揚。 (二) 唐與新羅是鄰居, 來往頻繁好關系, 仿唐建制用科舉, 中國文化傳過去。 (三) 高僧玄奘最杰出,西天取經(jīng)有功績, 歷經(jīng)艱險到天竺, 寫成《大唐西域記》。

《明朝的對外關系》教學設計4

一、說教材

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下面,我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屬于人教版(2016)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本課的主題是通過鄭和下西洋與戚繼光抗倭兩件史事,使學生認識到明代對外關系政策的兩個方面:一是建立和平友好的國家間關系,二是在面對侵略的情況下堅決捍衛(wèi)國家主權,從而感受我國自古以來作為大國的氣度與骨氣,產(chǎn)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說學情

分析完教材,我來說說對學生的認識。 知識上,初一學生對鄭和下西洋與戚繼光抗倭的故事有粗淺的印象,知道這兩件史事的存在,但沒有具體細節(jié)支撐,也不能從歷史的角度認識兩件史事。思維上,學生經(jīng)過近一年的歷史學習能夠對歷史文本進行初步歸納與解讀,并開始有意識地去辯證分析問題,但理性思維仍舊較弱。情感上,學生對這兩件史事的發(fā)生有著直覺的欽佩與自豪,但由于沒有足夠的細節(jié)根據(jù),因此這種欽佩與自豪只停留在感覺層面。

三、說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和戚繼光抗倭斗爭的史實;理解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圖文資料,概括歸納鄭和下西洋的概況、特點及戚繼光鴛鴦陣的優(yōu)勢,提升歷史信息歸納收集能力。

通過分析史料、分小組討論探究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及影響,樹立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意識,同時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能夠從鄭和下西洋的事跡中感受鄭和不畏艱辛、大局為重的精神,能夠從戚繼光抗倭高超卓越的軍事智慧中感受其保家衛(wèi)國的民族情懷,逐步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立了如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 鄭和下西洋。 【難點】

體會戚繼光的軍事智慧。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我將采用如下的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圖示法、小組討論法、史料分析法。

六、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來說說教學過程,以踐行前面對本課的分析與設計。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包含了三個環(huán)節(jié):導入新課、新課講授、小結作業(yè)。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采取了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法。我會利用多媒體播放在非洲發(fā)現(xiàn)明朝工藝品的視頻,并提出問題:我國明朝時期的工藝品怎么會出現(xiàn)在萬里之外的非洲呢?由此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利用播放視頻創(chuàng)設情景進行導入,能夠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為下一步學習新課奠定良好的基礎。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我將本環(huán)節(jié)分為2個部分,一是針對本課重點鄭和下西洋的學習,二是關于戚繼光抗倭斗爭的學習。

(一)鄭和下西洋

對于鄭和下西洋內(nèi)容的學習,首先,我會先讓學生分享課前收集到的關于鄭和的故事,使同學們對鄭和其人有一個簡單的了解。之后我會提出探究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思考:明成祖為什么會派鄭和下西洋?鄭和為什么能夠下西洋?學生在結合相關史料思考回答之后,我會加以總結幫助學生認識到鄭和能夠下西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鄭和的個人素質(zhì),吃苦耐勞的精神;二是鄭和出生于回族家庭,受家庭的影響,有豐富的航海知識經(jīng)驗;三是鄭和對朱棣的忠誠。此外,明朝前期,我國是世界上強盛的國家。為了加強和海外各國的聯(lián)系,尋找建文帝,及當時擁有先進的航海技術及造船技術,這也是鄭和能夠下西洋的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分析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意識。通過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深層思維,從而掌握這一重點知識。

接下來我會充分發(fā)揮歷史課程的特色,通過圖片和材料的分析引導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的概況和特點。比如學生可以通過觀察鄭和航海圖了解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次數(shù)、航程和經(jīng)歷的國家地區(qū)等信息,從而了解鄭和下西洋的概況,并歸納出“航程遠、次數(shù)多”的特點。再比如通過觀察鄭和的寶船圖片和閱讀相關文字介紹,可以歸納出鄭和船隊“規(guī)模大、分工明確”的特點。

在了解完鄭和下西洋的概況和特點之后,我會通過播放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鄭和下西洋場景表演,讓學生更加直觀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壯觀場景,引導學生認識到明朝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國,使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激勵他們?yōu)閲覐团d而努力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有利于實現(xiàn)本課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最后,我會展示相關史料,組織學生進小組討論思考:鄭和下西洋對中國和世界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在學生組織討論后,我會進行必要的總結,幫助學生從經(jīng)濟、政治、國際關系、航海等多種角度總結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從而挖掘歷史表象背后深刻的社會含義。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和史料分析的教學方法,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及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二)戚繼光抗倭

對于戚繼光抗倭斗爭的學習,首先我會播放相關紀錄片,引導學生直觀了解倭寇的概況及其肆虐的表現(xiàn)。之后我會補充關于戚繼光的相關材料及其來到浙江前線準備進行抗倭的相關史實,通過表格對比敵我雙方的實力,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戚繼光面臨的嚴峻困難和挑戰(zhàn)。接下來,我會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戚繼光練兵的具體實踐,比如招募新兵、訓練新兵、研究新型戰(zhàn)法等,歸納戚繼光抗倭的特點,感受戚繼光的軍事智慧,并且為之后理解戚繼光抗倭的勝利奠定基礎。

之后我會展示相關史料,引導學生了解戚繼光的抗倭過程及其輝煌戰(zhàn)績。在這一過程中我會著重對戚繼光的鴛鴦陣進行介紹,學生通過閱讀相關材料及觀察后人還原的歷史場景,

能夠分析出來鴛鴦陣的巧妙之處在于充分針對倭寇的作戰(zhàn)特點,回避了我方因地形產(chǎn)生的軍事劣勢,可攻可守,從而更加深刻直觀地感受戚繼光的軍事智慧,也能夠體會到在這智慧背后戚繼光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

最后,我會向學生提問:在你們心中,戚繼光是一個怎樣的人呢?通過提問,完成本課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到戚繼光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領導才能,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在抗倭寇戰(zhàn)爭中建立了卓越的歷史功績,贏得了當時以至后世人民的稱頌。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作業(yè) 1.小結

在小結環(huán)節(jié)我會引導學生對比鄭和與戚繼光這兩位歷史人物,總結明朝對外關系的特點,從而鍛煉學生歷史對比的能力,并且提升宏觀把握歷史的能力。

2.作業(yè)

在課程的最后我設置了開放性的作業(yè):課下收集鄭和下西洋的小故事,下節(jié)課分享。 【設計意圖】開放式的作業(yè)設計,更能夠提高大家的歷史學習興趣,讓同學們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歷史課堂的學習中來。同時也能讓他們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加深對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認識。

七、說板書設計

根據(jù)歷史課程的特點,我采取了提綱式的板書設計,既簡明扼要,又條理清晰。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明朝的對外關系》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通過本課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鄭和遠航的盛況所體現(xiàn)的我國古代造船業(yè)、航海技術在世界的先進地位,以及鄭和遠航增進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這些史實,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重點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標志著我國古代航海事業(yè)發(fā)展達到了頂峰,是我國古代經(jīng)濟發(fā)達的體現(xiàn),同時也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學習這一內(nèi)容,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鄭和下西洋后,中國文化進一步影響到亞非地區(qū),鄭和遠航架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誼的橋梁,在鄭和船隊到達的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遺跡,影響至今,意義深遠。

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教學過程】

一、鄭和下西洋

1、鄭和下西洋的概括

將鄭和的航海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顒幼饕缓唵伪容^,并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不僅時間早,而且航海規(guī)模之大、遠航次數(shù)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區(qū)范圍之廣,在世界航海都是空前的。

人物 地點 時間 次數(shù)人數(shù)船數(shù)

鄭和下 “西洋” 1405~1433年 7次 27800人 大號寶船63艘(共百余艘)

哥倫布 到達美洲 1492~1504年 4次 1000~1500人 17艘

達?伽馬 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 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說3艘)

船只大小

大號寶船長44.4丈,寬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長151.8米,寬61.6米

旗艦100噸,長24.5米,寬6米,其他二艦50噸、40噸

120噸100噸50噸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

學生討論、歸納。

(1)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

(2)指南針的廣泛使用;

(3)鄭和個人氣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術的發(fā)達。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強與海外的聯(lián)系。

4、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觀察《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4枚),請學生結合各枚郵票的內(nèi)容,弄清各幅畫面所反映的史實,概括一下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jīng)濟交流和友好關系。

二、戚繼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jīng)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qū),沿海居民稱他們?yōu)椤百量堋薄?/p>

1、倭寇騷擾中國沿海

2、戚繼光抗倭

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可分組討論后回答)

基本概括為四點:首先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zhàn)爭,符合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zhàn)英勇;三是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zhàn),體現(xiàn)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則無可爭議地成為另一個原因。

小結:民族英雄戚繼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肅清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倭寇,這是歷我國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勝利,捍衛(wèi)了中國的主權,保障了我國沿海地區(qū)人民的生命和財產(chǎn)的安全。(學習這一內(nèi)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體會到“得道多助”、正義必定會戰(zhàn)勝邪惡的道理。特別是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間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歷,每當遭受外敵侵略之際,戚繼光都會成為一面激勵人民斗志的旗幟。)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出示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詞片段: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nèi)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為什么澳門被稱為“媽港”?

由學生在課上簡要講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國澳門居住權的。

1、16世紀歐洲殖民者開始侵略活動;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3、1557年后,長期居住,但澳門主權屬中國;

4、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了對澳門行使主權。

小結: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后兩者表現(xiàn)為沖突和戰(zhàn)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于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nèi)已經(jīng)落后了。

作業(yè):課后作業(yè)


精選圖文

221381
Z范文網(wǎng)、范文協(xié)會網(wǎng)范文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