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里陰晴》是吳冠中所著的一本圖書,于2006年8月1日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該書主要記述了作者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畫里陰晴(吳冠中)教學設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獲!
畫里陰晴(吳冠中)教學設計1
1.疏通文字,揣摩語言,學習文中的修辭手法和古詩詞鑒賞的手法。
2.有感情的朗讀,在教師的協(xié)助下將詩句轉化為散文和繪畫作品。
3.理解作者在畫作中體現(xiàn)的創(chuàng)新思想。能將文中提到的創(chuàng)作手法運用到自己的繪畫中。
掌握詩句的鑒賞方法
將詩句描述成語言,將散文化的語言轉化為畫面
翻轉課堂
3D互動教學法
學中做教學法
一課時 第一課時
課堂翻轉——課前
上課之前,我制作五個視頻將其上傳班級群共享,要求學生在上課之前學習完成,其中包括沙畫制作,動畫制作,風景講解和兩個微課講解,五個視頻從 "意象選擇"、"煉字"兩個方面對詩句進行講解。例如,為了使學生了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遠近結合的表達技巧,我設置沙畫制作,使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詩句在表達畫面上的技巧。同時我設置微課講解,詳細分析詩句在選擇意象上的巧妙安排,感受意象對意境營造的作用,學會通過意象鑒賞詩句。同時用散文化語言對詩句進行二次描繪,方便學生模仿寫作。同時,每個微課最后我都安排有當課作業(yè),確保學生保質保量完成視頻學習。
設計意圖:"微課助學"意在將課堂知識前移,幫助學生了解古詩詞鑒賞的方法,為課中理解"默看細雨濕桃花"做好充分準備。通過微課視頻教學環(huán)節(jié),把文本知識圖形化和可視化,消解學生對古詩詞的厭倦感,促進個性化學習,凸顯翻轉課堂的教學魅力。
春來,我在如織的細雨中講述你的故事。夏至,我在濺起的水花中找尋你的回憶。秋日,我在漫天的黃葉上寫下你的名字。冬歸,小舟從此逝,滄海度余生。我以為,這多情的四季會是最好的歸宿。在吳冠中眼中,四季皆是最美的歲月,而最美的歲月皆在他的筆下,他的畫中。今天,我們就一起隨著他的文字走進他的畫作,感受他文字帶來的丹青神韻。
我以吳冠中《我用四季來等你》文章內容引入,配合繪畫作品,激發(fā)美術類學生的興趣。
課前預習:將各個任務打包放入班級群共享,要求每位學生下載并到語文課代表處簽到,確保每位同學成功認領任務。要求每位同學認真預習任務包內作業(yè),為課堂做好準備。
課堂認領: 3分鐘
四位組長在不知道內容的情況下隨機抽取任務包,領到任務后小組內五分鐘討論,合作完成其中內容,各個任務回答正確可得分,錯誤或欠完善可由其他小組搶答補充。
設計意圖:通此環(huán)節(jié),學生把課堂轉移給學生,教師作為課堂的引領者,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在搶答的過程中,學生不斷討論,不斷思考,碰撞出許多教學生成點,獲得許多教學驚喜。同時搶答的環(huán)節(jié)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將課堂樂趣化,符合中職學生的心理期待。
有請搶到輕描任務包的小組派代表回答其中問題。
1.自由朗讀課文,完成以下字詞的朗讀和字音。
吳冠中 冠軍 雞冠 渲染 喧嘩 宣泄
濃酣 含蘊 朦朧 陶醉 模仿 模樣
2.簡要介紹作者。在學生介紹之后教師對其進行補充,用音頻講述故事的方式講述我認識的吳冠中,拉近師生距離,師生親切互動。
3.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學互相點評。
設計意圖:此類問題很好地鼓動了小組內學習能力較弱的同學,使他們在課堂伊始便有參與的市場,鼓勵他們參與課堂,參與學習。
有請淡寫任務包的同學為我們說說他們小組討論的結果,其他小組準備補充和搶答,為自己小組加分。
1.說說本課主要描寫什么地方
2.作者選擇哪些景物體現(xiàn)江南
3.為什么選擇這些景物
4.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主要解決整體感知的問題。由一系列的小問題進行索引,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些問題由淺入深,能夠使學生初步掌握本文所描繪的畫面,找出作者表達江南韻味所選擇的景物意象,學會用意象表達畫面意境。
有請領到濃墨任務包的小組派代表為我們說說他們小組討論的結果。
1.為了表現(xiàn)煙雨江南的韻味,作者抓住了一個"濕"字,找出描寫"濕"的語句。
2.作者是怎么表現(xiàn)"濕"?
3.說說"默看細雨濕桃花"一句中"濕"字的妙處
(結合微課中學到的古詩詞鑒賞中"煉字"的答題方法,從本義,語境義,技巧手法,表達效果,對情感的作用五個方面進行鑒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微課中講到的 "意象選擇""煉字手法"兩個角度出發(fā),賞析"默看細雨濕桃花"一句中的"濕"字。該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掌握并運用古詩詞中"煉字"的鑒賞方法,學會用妙字表達畫面意境。感受詩-文-畫三者的聯(lián)系。
課堂展示一幅《江南晴日圖》請同學從"意象選擇""煉字方法"兩方面鑒賞這幅作品。根據(jù)以下問題賞析:
"這幅畫描繪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節(jié),用什么景物表達季節(jié)特點,用一個字概括畫面特點,命名一句詩,并用散文化語言進行描繪。"
設計意圖:逆向操作詩文畫轉換的手法,當堂操練古詩詞鑒賞手法,畫面描繪手法,使學生感受到語文的無限魅力,以及語文和專業(yè)的緊密聯(lián)系。
1.當年宋代的徽宗趙佶喜愛書畫,常出題考畫家。有一次考試,主考官出的題目是"深山藏古寺".如果你是當年考生,你會如何表現(xiàn)詩句做一幅畫?
2.齊白石老先生在1951年為文學家老舍畫的一張水墨畫,叫做《蛙聲十里出山泉》,請說說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安排這幅畫的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兩個故事使學生真正明白"畫有心法,韻無定法,貴在創(chuàng)新得法"的創(chuàng)作原則,同時也為第二課時做好準備。
創(chuàng)作踐學——課后
各小組從意象選擇,煉字手法等兩個方面表現(xiàn)詩句"暗香浮動月黃昏",發(fā)揮專業(yè)特長,將這句詩轉化為我們的繪畫作品,并上傳班級qq群,進行評選。
設計意圖:創(chuàng)作詩句繪畫作品需要將詩句反復推敲,轉換為散文化語言,再文字用繪畫作品變現(xiàn)出來需要一些詩句鑒賞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繪畫專業(yè)技巧,所以為了完成任務,每個團隊的成員必須團結協(xié)作,互幫互助。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本課教學,只是專業(yè)和語文相結合的一次教學創(chuàng)新與嘗試, "課前微課","沙畫視頻","課文闖關","音頻介紹","課文朗讀","異質分組"我努力探索翻轉課堂的教學途徑,借助現(xiàn)代化多種教學媒介,引導學生獲得課堂參與的集體體驗感。"課前微課",課中闖關","課后創(chuàng)作"的教學形式顛覆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打通學生與老師,與課文之間的障礙,帶動學生體驗式學習,提升主動思辨能力,創(chuàng)作實踐環(huán)節(jié),提升學生專業(yè)技能。但是,由于自身專業(yè)能力的限制,多媒體制作花費較多時間,這也提醒我,教學是一條不斷學習的道路,需要老師不斷完善自身,不斷創(chuàng)新,今后我將嘗試通過網絡課堂和微信推出微課。
畫里陰晴(吳冠中)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論述的中心。
2、學習本文起、承、轉、合的獨特的行文結構。
3、學習文中的修辭手法。
4、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畫作中體現(xiàn)它的創(chuàng)新思想的。、
二、教學重點:
1、作者的藝術觀點;
2、本文獨特的行文結構。
三、教學難點:理解文中的中心。
四、教學方法
1.語言品讀法:誦讀
2.點撥法:抓住關鍵詞語,點撥理清詞作脈絡,進而把握文章主旨。
五、 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
多媒體播放江南雨景的幻燈片,并配舒緩的淅淅瀝瀝的雨聲。
導入語:同學們,這一幅幅的江南水鄉(xiāng)的畫面,是否讓你感受到了些許寧靜呢?那么在有著特別敏銳的畫家眼中,這絲絲細雨又該有著怎樣的韻味呢?下面,就讓我們一同走進畫家吳冠中的散文《畫里陰晴》。
2.誦讀課文 3.小組討論
第一段問題設計:(1)第一段寫了什么?
(2)窗外是怎么樣的景色?作者為什么要引用這句題畫詩呢?
(3)這句詩中最富韻味的是那一個詞?
第二段問題設計:(1)“衣服濕了,顏色變深,濕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濕了
的大自然景色卻格外地有韻味?!庇昧耸裁葱揶o手法,有什么作用?
(2)為什么濕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韻味? 第三段問題設計:作者說,“他特別喜歡畫陰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畫,“從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國畫的成分多?!睘槭裁?
第四段問題設計:(1) 為什么有人會認為“江南不宜畫油畫”?
(2)“濃而滯的油畫里有時要吸收水分,嬌艷的??則魚和熊掌
是可以兼得的?!边@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4.小組展示討論成果 教師點撥
閱讀第一段
(1)第一段寫了什么?
明確: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壽先生的題畫詩“默看細雨濕桃花”。 (2)窗外是怎么樣的景色?作者為什么要引用這句題畫詩呢?
明確:桃紅柳綠,春雨霏霏。作者把這幅美景比作“濃酣的水彩畫”,水彩畫給我們透明、濕潤的感覺,而“濃酣”不僅告訴我們色彩的濃重,更讓我們感受到這雨中春景帶給人酣暢淋漓的快感。潘天壽先生的這句題畫詩確實與這雨中春景珠聯(lián)璧合。
(3)這句詩中最富韻味的是那一個詞? 明確:“濕”。作者不僅需要這一詞所帶來的意境,更需要用這一詞引出“畫家的審 美觸覺”,可見這一句引用時全文的起筆。
朗讀課文第二段: (1)“衣服濕了,顏色變深,濕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濕了的大自然景色卻格外地有韻味。”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反襯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麗怡人。 (2)為什么濕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韻味? 明確:因為“濕”“渲染了山林、村落,改變了大自然的色調”,使本來不協(xié)調的顏色也協(xié)調了起來,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種美感,當然更有韻味。正如蘇軾詩中所詠:“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可是作者留學法國多年,而且學的主要是西洋畫和水彩畫。那么作者到底是如何處理傳統(tǒng)和西洋的關系?
閱讀第三段:
作者說,“他特別喜歡畫陰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畫,“從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國畫的成分多?!睘槭裁?
明確:這是因為中國畫和西洋畫對陽光、陰雨的感受和表現(xiàn)截然不同。西洋畫崇尚陽光追求強烈的色彩感,即使畫風雨,也只是理性地寫實地表現(xiàn)其形態(tài),僅僅把它當作大自然的一種形態(tài)。而中國話畫中的風雨確實一種意境,一種情致。(可用兩幅典型的中國畫和西洋畫做比較)?!跋矚g畫陰雨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吳冠中的繪畫風格當然“受益于中國畫的成分多”了。
他學的是西畫,追求的卻是中國畫的高遠趣味,作者把兩者統(tǒng)一于他的創(chuàng)作中了。 文章讀到這里,我們已隱隱體會出作者的創(chuàng)作主張了。
讀最后一段:
(1) 為什么有人會認為“江南不宜畫油畫”? 明確:“大概就是因為江南陰雨多,或者他那油畫技法只宜對付洋式的對象。” (2)“濃而滯的油畫里有時要吸收水分,嬌艷的??則魚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边@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明確:前半句:西洋畫法需要吸收中國的傳統(tǒng)技法。(借代的修辭手法)
后半句:中西兩種繪畫技巧和審美趣味應該結合起來。
用“魚和熊掌可以兼得”為比喻,巧妙地告訴我們:陰晴兩種審美趣味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的藝術觀點:糅合中西方的繪畫技巧、繪畫方法。詳細地說:既繼承我國傳統(tǒng)繪畫的技巧,又借鑒現(xiàn)代西方繪畫技法,在他的畫作中同時體現(xiàn)了陰、晴兩種審美趣味。
六、課文總結
1、本文文字簡短,作者采用起、承、轉、合的傳統(tǒng)方法來安排文章,層層鋪墊,娓娓道來,篇末明志。
2、本文論述的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大原則問題,卻選擇了一個很小的切入點,進從中外畫家對陰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張、不同表現(xiàn)著筆,可謂“小中見大“。
3、語言鮮明生動,多用修辭,幽默詼諧,充滿智慧。
七、布置作業(yè)
有一段話來描寫你所感受到的雨景,100字左右。
畫里陰晴(吳冠中)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內容,能正確解讀。
2 .領會課文主旨,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畫作中體現(xiàn)它的創(chuàng)新思想的。
3 .品味課文語言,學習文章中運用的修辭手法。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能正確解讀。 【教學難點】
品味課文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示課題
1. (放映運動會照片)采訪一下我們的班長 : (1)你們班在本次運動會中表現(xiàn)怎樣 ? (2)作為班長你認為本班同學在學校運動會中最值得驕傲的是什么?
(3)請說說你代表本班同學領獎時的感受。
不過從天氣方面來說,也有一點小小的遺憾——第三天下雨了。
2. (放映花傘下的戀人)隨意采訪一兩位同學 : (1)這幅畫畫的是什么?請你描述一下。
(2)你覺得這幅畫的意境美不美?為什么我們會感到美呢?天還下著雨呢。 同樣的陰雨天,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感受呢?前者是從實用的角度來感受,后者是從審美的角度來感受,角度不同,感受自然就不一樣了。
3. 揭示課題。
二、范讀課文
1 .《畫里陰晴》的作者是誰?請學生板書并讀出來。掌握“冠”這一多音字。
2 .范讀課文,思考:
你能從課文中了解到作者吳冠中的哪些情況?請找出具體語句說明。
三、讀后討論
1. 你能從課文中了解到作者吳冠中的哪些情況?請找出具體語句說明。
(1)故鄉(xiāng)江蘇宜興。
(2)職業(yè)畫家。
2. 細讀,深入了解吳冠中的具體情況,從而理解課文內容,品味語言,領會課文主旨。
(1)第一段:
①用審美的眼睛來看世界。
(2)第二段:
②對色彩特別敏感(分得特別細)。如光是一個綠色,課文中就有墨綠、嫩綠、草綠、暗綠之分。紅土經雨后,濕了,成了棕紅色。
③看到景物后的聯(lián)想(用的修辭)跟畫有關。如雨洗過的茶場一片墨綠,像濃酣的水彩畫;雨后,有些景物朦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在畫家在揮寫不同的畫面,表達著不同的意境。 ④深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作者從傳統(tǒng)文化(中國畫、中國古典詩歌)中找到了淵源,覓到了知音?!? 中國畫家愛畫風雨歸舟,愛畫?斜風細雨不須歸?的詩境?!边€有對潘天壽詩的引用。
(3)第三段:
⑤擅長畫水彩畫、水墨畫和油畫。
⑥特別喜歡畫陰雨天景色。
⑦糅合西洋畫和中國畫的技法,各取所長。用水墨畫的意境和情趣來畫水彩畫。油畫和水墨畫技法上面兼容。
⑧不贊成中西畫家對陽光的過分偏愛,對“晴”的過分追求。
(4)第四段:
⑨認為美術創(chuàng)作永遠需要創(chuàng)新(藝術貴在創(chuàng)新)——對繪畫的認識:在生活中每次表現(xiàn)不同對象時,永遠需尋找相適應的技法,現(xiàn)成的西方的和我國傳統(tǒng)的技法都不很合用。也就是藝術貴在創(chuàng)新。
⑩陰和晴兩種審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陰雨天也可以畫成油畫。
(5)先讓學生綜合起來說說吳冠中的情況,然后根據(jù)以上各方面整理成幻燈片,進行總結。
畫里陰晴(吳冠中)教學設計4
一、教學要求:
1、把握文章論述的中心。
2、學習本文起、承、轉、合的獨特的行文結構。
3、學習文中的修辭手法。
4、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畫作中體現(xiàn)它的創(chuàng)新思想的。
二、教學重點:
1、作者的藝術觀點;
2、本文獨特的行文結構。
三、教學難點:理解文中的中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面對“陰雨”,有的人感到遺憾和無奈,而有的人卻感到韻味無窮。同樣是風景畫,西洋風景畫崇尚陽光,對“晴”過分追求;而作者卻更推崇“陰”的朦朧,更偏愛風雨歸舟的朦朧美。江南的微風細雨總讓人感覺到詩情畫意,盡管生在江南,長在江南的我們有時對于連綿不斷的陰雨天氣也會感到不耐煩。但是在連續(xù)的幾天晴空萬里、艷陽高照后,我們往往又會情不自禁地懷念起紛飛飄墜的雨絲、淅淅瀝瀝的雨聲了。而在有著特別敏銳的審美觸覺的畫家眼里,這絲絲細雨又該有怎樣的韻味呢?今天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就要跟我們談談“畫里陰晴”。
(二)范讀全文、整體感知:
1、文章在結構上的特點大致符合起、承、轉、合的傳統(tǒng)寫作技法。 2.觀點
在層層鋪墊、步步蓄勢的基礎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現(xiàn)不同對象時,永遠需尋找相適應的技法”,換言之,即藝術貴在創(chuàng)新。
3.文題
以“畫里陰晴”為題,既是對全文內容的高度概括,又隱含了作者的觀點:陰晴可以同畫,中西應該合璧,藝術在于創(chuàng)新。同時,這樣的文題又突出了文章的詩情畫意。
開闊眼界,以本文為引子,接受更多關于繪畫的知識積累。文章思路很有特色,起、承、轉、合,既傳統(tǒng)又實用,可引導學生仿寫。
(三)分析課文:
1、細讀第一段:
(1)第一段寫了什么?
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壽先生的題畫詩“默看細雨濕桃花”。
(2)窗外是怎么樣的景色?作者為什么要引用這句題畫詩呢?
桃紅柳綠,春雨霏霏。作者把這幅美景比作“濃酣的水彩畫”,水彩畫給我們透明、濕潤的感覺,而“濃酣”不僅告訴我們色彩的濃重,更讓我們感受到這雨中春景帶給人酣暢淋漓的快感。潘天壽先生的這句題畫詩確實與這雨中春景珠聯(lián)璧合。
(3)這句詩中最富韻味的是哪一個詞?
“濕”。作者不僅需要這一詞所帶來的意境,更需要由這一詞來引出“畫家的審美觸覺”這一話題。可見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筆。
2、朗讀課文第二段: (1)“衣服濕了,顏色變深,濕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濕了的大自然景色卻格外地有韻味?!庇昧耸裁葱揶o手法,有什么作用?
反襯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麗怡人。
(2)為什么濕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韻味?
因為“濕”“渲染了山林、村落,改變了大自然的色調”,使本來不協(xié)調的顏色也協(xié)調了起來,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種美感,當然更有韻味。正如蘇軾詩中所詠:“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p>
可見,在對雨意的獨特感悟上作者并不缺少知音。確實,那風情雨意曾被多少文人騷客化入文意,化為詩意?!罢匆掠麧裥踊ㄓ辏得娌缓畻盍L”,“絲絲楊柳絲絲雨”,“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歷來的中國的畫家更是“愛畫風雨歸舟”,愛畫“斜風細雨不須歸”的詩境。中國的詩者、畫家都從雨中找到了別具風格的意境。這微風細雨已不再是自然現(xiàn)象,而有著濃濃的文化意蘊,有著萬般風情。
西洋畫重形似,而中國畫重神韻;西洋畫是寫實的,中國畫是象征的。中國畫追求傳神,追求意境,畫的是心中的景,而非眼中的景。雨濕的山水草木有著別樣的韻味、情調,表達著不同的意境。所以被內心有著深深的傳統(tǒng)文化情結的作者所贊賞,,并融入他的繪畫中。
可是作者留學法國多年,而且學的主要是西洋畫和水彩畫。那么作者到底是如何處理傳統(tǒng)和西洋的關系?
3、閱讀第三段:
作者說,“他特別喜歡畫陰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畫,“從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國畫的成分多?!睘槭裁?
這是因為中國畫和西洋畫對陽光、陰雨的感受和表現(xiàn)截然不同。西洋畫崇尚陽光,追求強烈的色彩感,即使畫風雨,也只是理性地寫實地表現(xiàn)其形態(tài),僅僅把它當作大自然的一種形態(tài)。而中國話畫中的風雨確實一種意境,一種情致。(可用兩幅典型的中國畫和西洋畫做比較)。“喜歡畫陰雨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吳冠中的繪畫風格當然“受益于中國畫的成分多”了。
他學的是西畫,追求的卻是中國畫的高遠趣味,作者把兩者統(tǒng)一于他的創(chuàng)作中了。文章讀到這里,我們已隱隱體會出作者的創(chuàng)作主張了。
4、讀最后一段:(1)為什么有人會認為“江南不宜畫油畫”?“大概就是因為江南陰雨多,或者他那油畫技法只宜對付洋式的對象?!?2)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前半句的意思是:油畫家只注重強烈的色彩,難以把握江南陰濕景色的韻味。后半句:他的技法不夠高。(文中說得委婉而已。副詞“大概”、連詞“或者”表示作者一種很有禮貌的推測,使得語言婉轉。)(3)第三句話是什么意思?藝術創(chuàng)作不能墨守成規(guī)、泥古不化,西方的技法或我國傳統(tǒng)的技法都不是到處適用的靈丹妙藥。不同的表現(xiàn)對象需要與它相適應的技法。——“藝術貴在創(chuàng)新”,而且是永遠需要創(chuàng)新。(4)“濃而滯的油畫里有時要吸收水分,嬌艷的??則魚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前半句:西洋畫法需要吸收中國的傳統(tǒng)技法。(借代的修辭手法)后半句:中西兩種繪畫技巧和審美趣味應該結合起來。用“魚和熊掌可以兼得”為比喻,巧妙地告訴我們:陰晴兩種審美趣味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的藝術觀點:糅合中西方的繪畫技巧、繪畫方法。詳細地說:既繼承我國傳統(tǒng)繪畫的技巧,又借鑒現(xiàn)代西方繪畫技法,在他的畫作中同時體現(xiàn)了陰、晴兩種審美趣味。作者既對我國傳統(tǒng)繪畫有很深的造詣,又洞悉西洋油畫、水彩畫的優(yōu)點和不足,因此,他的油畫中滲進墨韻,水墨畫中也借鑒水彩、油畫技法,同時在油彩和墨彩中探索。(5)下一句話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表示作者對自己立場的動搖?這樣說是用比喻的手法、幽默詼諧的語氣來表示他的自謙。作者以解嘲的語氣說:我的兩個畫種都不純了,頭發(fā)都灰白了,還拿不定主意。 其實,畫家終身探索的,正是油畫的民族話和中國畫的現(xiàn)代化,是兼取二者之長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技法,新的風格,因為藝術貴在創(chuàng)新。墨守成規(guī),盲目模仿,都是沒有出路的。用作者自己的話更能說明他的藝術觀:“畫種只能在發(fā)展中得到保留,如不發(fā)展,便只能淘汰?!敝链?,作者在層層鋪墊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結論:要中西兼用、陰晴兼畫,創(chuàng)造一種獨特的繪畫風格。 總結:
1、本文文字簡短,作者采用起、承、轉、合的傳統(tǒng)方法來安排文章,層層鋪墊,娓娓道來,篇末明志。
2、本文論述的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大原則問題,卻選擇了一個很小的切入點,進而從中外畫家對陰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張、不同表現(xiàn)著筆,可謂“小中見大“。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江澤民語)。一位藝術家也曾說過:“藝術是喜新厭舊的,任何重復必然會使人產生疲倦。”這句話對人不無啟迪。繪畫領域氣象萬千、浩瀚無際,有著種.種的未知、種.種的可能,因此繪畫藝術更貴在創(chuàng)新,勇于突破,舉一反三,自由地抒寫性情,以期達到一種完美的境界。
3、語言鮮明生動,多用修辭,幽默詼諧,充滿智慧。教學后記:本文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教學中突出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這就須深入字里行間把握作者思維跳躍的脈搏,引導學生順著行文前進,理解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起、承、轉、合,最終得出結論。但是在對文章的探討上學生總顯得力不從心,似懂非懂。自己的看法更無從談起。
附:詩心雨韻
學生回想跟“雨”有關的詩句。
“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薄奥浠ㄈ霜毩?,微雨燕雙飛?!?/p>
“綠垂風折柳,紅綻雨肥梅?!薄扒鐏硐铲o無窮語,雨后寒花特地香。” “天街小雨潤如酥?!薄袄婊ㄒ恢Υ簬в??!?/p>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p>
畫里陰晴(吳冠中)教學設計5
一、教學設想
《畫里陰晴》是吳冠中先生的一篇美文,文章娓娓道來,文字樸實、準確而又充滿了詩意。歷來的教參和大部分教師都是從“藝術貴在創(chuàng)新”和結構上的“起”“承”“轉”“合”入手來安排教學。
然而細細品味此文,筆者認為教讀這一課,無論是從吳老的藝術主張還是從文本的寫作技巧入手都不能真正讀懂吳老。因此,筆者嘗試從作者的品格入手,以專題講座的形式來進行這一課的教學。
講座的題目叫《要留大美在人間----吳冠中先生的中國風骨》,與學生一起從課文中尋找概括吳冠中先生精神的三個詞語:(一)淡泊寧靜;(二)方正不茍;(三)和而不同。同時讓學生明確這正是中華民族世代相承的民族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成就了“大美”。
二、教學目標
(一)學習吳冠中先生的精神,了解產生這種精神的世代相承的中國文人風骨。
(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產生此種不同的哲學思想基礎。
(三)簡單涉獵中西方美學方面的一些常識。
(四)時間安排: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以專題討論的形式進入課文學習,題目《要留大美在人間——吳冠中先生的風骨》,讓學生思考什么是大美?為什么不說精神,而說風骨?帶著問題進入課文的學習。
(二)找一位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然后讓同學們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1.對于雨,主人和“我”有什么不同的態(tài)度。(主人:遺憾,“我”:濃酣的水彩畫。此處要明確“濃酣”的意思:濃重,盡興,暢快。)
2.為什么主人和“我”會有不同的感受,從文中找出詞語(主人:匆忙,“我”:敏銳的審美觸覺)主人忙著干什么?(出示一張圖片:想收集一些中國畫方面的常識,結果輸入zhongguohua百度結果是“中國黃金”“中國黃金價格”等等,讓學生明白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人們現(xiàn)在最需要的是一顆沉靜從容的心。面對周圍的一切要學會“慢慢地走,欣賞啊”。介紹一下吳冠中先生,他是中國目前作品拍賣價格最高的畫家,但他本人卻住在七十多平米的房子里,畫都捐給了博物館,甚至不留給子女??偨Y出吳冠中先生的第一個性格--- “淡泊寧靜”。而這種性格正是中國古人對人格的基本要求?!抖Y記》中的“溫柔敦厚”,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吳冠中先生身上體現(xiàn)的正是中華民族世代相承的民族精神。)
3.讓學生從第一自然段找出能夠表現(xiàn)吳老“淡泊寧靜”的地方。(桃花后用逗號而不用嘆號,明確中西方畫家在美景面前的不同態(tài)度,外國畫家面對波濤滾滾的大海,巍峨峻峭的山峰心潮澎湃,情緒激昂,有著無法遏制的激情,梵高即是一例。而中國畫家卻能以一顆沉靜平和的心來對待,因此中國畫家多高壽,除了山川煙霞的滋養(yǎng)外,最重要的是有一顆淡泊寧靜的心,注重人格上的自我修煉。)
4.討論中國藝術家的激情問題。(中國藝術家不僅有激情而且是更高層次的激情,面對自然他們已經“物我兩忘”,將自然當成了自己的朋友或者生命中的一部分?!跋嗫磧刹粎?,只有敬亭山”,與自然進行著精神的交流,“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鬃佑性疲骸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摺!敝袊乃囆g家已經達到了“樂”的地步,而外國藝術家還停留在“好”的階段。中國藝術家的這種精神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xiàn)。)
5.共同體會“默看細雨濕桃花”,讓學生回答,看到這句詩聯(lián)想到了什么?(可能會想到踏歌送別的汪倫,可能會想到“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桃源百姓,也或許會想到崔護在迎娶那位人面桃花的姑娘吧!結論:美在于不同人的體驗。)
(三)朗讀第二自然段,討論中國人的審美情趣
1.對于“濕”,常人和藝術家的不同感受。(常人:不舒服,藝術家:有韻味。)
2.讓學生從第二自然段尋找“韻味”的表現(xiàn)。(A、美在和諧:人與自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自然與自然“煙籠寒水月籠沙”,物與自然“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人與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B、美在朦朧:“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薄对娊洝分凶羁~緲的作品,伊人是男是女,抑或是某種理想和追求,但在詩中卻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永遠的在水一方。C、美在含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讓別人不忘自己表達的多么含蓄。)
3.讓學生討論:中國人喜歡“雨”,“一切景語皆情語”是不是說中國人就有一顆潮濕的心呢?(中國自古以來就提倡快樂的教育,舉《侍坐》中的句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那自由快樂的情景至今仍令人向往。)
4.根據(jù)一、二兩個自然段中描述的景物,比如,柳絲、桃花、綠竹、春風等等,讓學生融入情感寫一首詩或者一句話。
5.教師展示學生作品和教師自己的作品,學生作品略,教師作品展示如下:
(1)將兩段中所有的景物找出來,模仿《天凈沙·秋思》寫一曲小令。
天凈沙·默看細雨濕桃花
柳絲 古樹 新芽,
綠竹 紅土 桃花,
山林 茶場 村落。
風雨揮灑,
韻味濃酣國畫。
讓學生討論:這首詩是模仿《天凈沙·秋思》,但為什么沒有原作美?
明確:這首小令只是對詞語的羅列,沒有畫面感,不能使讀者產生聯(lián)想和想象,也就是說沒有意境,不夠含蓄,所以不美。
(2)再出示一首:
無題
綠竹有斑妃子淚,
桃花無語夫人心。
柳絲不解離人恨,
雨中空搖妖柔枝。
讓學生討論,整首詩是否美?
明確:前兩句運用娥皇、女英淚染綠竹,息夫人三年不和楚王說話的典故,整首詩雖然含蓄,但還是不夠美,原因是全詩沒有感情的傾注,不能使讀者產生共鳴。 (3)出示一句話,這是筆者女兒寫的:
寂寞的時候,月亮陪我數(shù)星星。
讓學生討論這句話是否美?
明確:這句話雖短,卻融進了寫作者的情感,因此是美的。但只能算“小美”,讓學生討論為什么?(只是個人的情感,沒有上升到普遍的人類情感。)
(四)總結一、二自然段
1.中國人的審美情趣是什么?
明確:美在和諧,美在含蓄,美在朦朧,美在意境,美在情感,美在不同人的不同體驗。
2.出示幻燈片讓學生欣賞幾副中國畫:齊白石的畫《螃蟹》,讓學生討論中國畫中的“留白”(此時無物勝有物)。不獨繪畫有留白,詩詞中也有留白,讓學生思考并舉例。再出示齊白石的另一副畫《蛙聲十里出山泉》,讓學生討論中國畫的意境。
3.中國人的這種審美情趣產生的基礎是什么?
明確:淡泊名利,寧靜修身,溫柔敦厚。這是中國古人對人格的基本要求,正是“淡泊寧靜”讓中國人具有了充滿詩意的心靈。
(五)布置作業(yè)
從古詩詞中,探尋中國古人的詩意人生。吳冠中先生說,中國人畫畫喜歡陰,那么就以中國人的“戀雨情結”為內容,尋找跟雨、雪、濕等有關的古詩詞,體驗古人的審美情趣。
第二課時
(一)閱讀第三自然段,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對于西洋畫和中國畫,作者是一種什么態(tài)度?(喜歡中國畫,主要是喜歡中國畫的意境。)
2.根據(jù)本段內容討論西洋畫美在哪里?(科學的分析,技巧的運用)中西方為什么會有這樣不同的審美觀?(哲學基礎不同,因為我國地處北溫帶,氣候溫和,適合農耕,衣食無憂的生活讓中國人形成安于現(xiàn)狀、熱愛自然、沉靜內斂的個性,很少把眼光投向宇宙,更多的是關注人的心靈,注重修身,重視人倫,重視道德,輕視功利??鬃诱f“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孟子也說“舍生取義”。這些就形成了吳冠中的品質——淡泊寧靜。而外國的文明主要來源于古希臘,那里境內多山,四周多海,只有很少的土地,因此大部分人只能靠海洋生活,海上的生活飄泊不定,因此形成了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他們把自然看成人類的對立面,企圖征服自然,靠海外貿易生存又使他們把功利看得比較重,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東西方不同的哲學思想,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審美情趣。)
3.出示幾副西洋畫(油畫,水粉,水彩,素描),討論西洋畫的特點(干,滿,艷)。西洋畫家都學解剖,中國畫家不學解剖,但要學“琴、棋、書、文、詩”和“修身”。
4.對于西洋畫過分地依賴自然和光,作者用一些詞語委婉地提出了批評,從文中找出詞語并討論。(投靠:依靠,依附,投奔,失去了自我。一味:盲目地,不顧客觀條件的。追求:盡力地尋找。陶醉:很滿意地沉浸在某種境界里。)
5.不僅對西洋畫,對于中國畫,吳冠中先生也有毫不留情的批判。(補充吳冠中先生在中國畫方面的一些言論:畢加索能欣賞齊白石,反過來就不行,為什么?又比如,西方音樂家能聽懂二胡,能在鋼琴上彈出二胡的聲音,我們的二胡演奏家卻聽不懂鋼琴,也搞不出鋼琴的聲音,為什么?是因為我們的視野窄。中國畫近親結婚,代代相因,越來越退化,甚至變得越來越猥瑣。)
6.對于西洋畫和中國畫吳冠中先生都提出了批評,討論這是一種怎樣的性格?(善于思考,不逢迎,有獨立的人格。中國古代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蘇軾在變法派和保守派間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保持著自己獨立的人格和高貴的尊嚴。)總結吳冠中先生的第二個性格特征——“方正不茍”。
7.補充吳冠中的言論:“一個魯迅的社會功能抵得過二百、三百個齊白石。齊白石可以沒有,多一個少一個也無所謂,但是魯迅不一樣,我是單從社會功能上說的,他們的影響不一樣。齊白石畫得很好,我也很喜歡,但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需要魯迅。少一個魯迅,中國的脊梁要軟得多?!濒斞甘菂枪谥邢壬木窀赣H,他說“我吃的是草,擠的是奶。草,是長在祖國土地上的草,奶也應屬于祖國和人民?!?/p>
8.補充吳冠中先生的故事,吳老的一個學生辦畫展,先介紹官員再介紹老藝術家,并且官員的座位在前,老藝術家的在后,吳老就批評他說,年輕人要堅持獨立的人格尊嚴,別自棄、別自貶!
(二)閱讀第四自然段,討論
1.對于說江南不宜畫油畫的人。(要明確:第三段提到的“中西畫家大都陶醉于陽光……”中的“中畫家”指的就是說江南不宜畫油畫的人,而不是中國畫畫家。)
吳老用了哪個詞來反駁?(對付)你認為這個詞語好在哪里了?(“對付”是畫家將自己與作品對立,沒有融入作品,也不可能用真情,更別說生命去對待自己的作品。講幾則吳冠中先生的故事:他的每一副作品都是自己的一個孩子,他熟悉自己的每一副作品,有人曾拿著吳老的畫來讓他鑒別真?zhèn)?,他能夠說出每一副畫的故事,因為每一副作品都傾注了吳老的真情,傳說莫邪投入了溶爐才煉出了充滿靈性的雌雄寶劍,燒青花瓷的師傅將自己的雙胞胎兒女投入窯中才燒出精美的瓷器,吳冠中先生的作品不正是體現(xiàn)這種上升到生命境界的美嗎?)
2.吳冠中先生的藝術觀點是什么?(或許很多同學會認為是“藝術貴在創(chuàng)新”。這個觀點雖不能算錯,但不夠全面??梢猿鍪净脽羝习妗段饔斡洝泛蛷埣o中版《西游記》豬八戒的造型對比圖片,讓同學們討論什么是創(chuàng)新。張紀中說自己請的是好萊塢的造型師、化妝師,根據(jù)這兩節(jié)課學習的中西審美情趣的不同,同學們又怎么看待張紀中這種做法?吳冠中先生的藝術觀點不僅僅是創(chuàng)新,他更注重的是不迷失自我,總結吳冠中先生藝術觀點,這也正是他的第三個人格特點----“和而不同”,既互相尊重吸收,統(tǒng)一和諧,又保持自身的獨立和尊嚴。)
3.播放幻燈片,欣賞吳冠中先生的畫。讓學生討論理解“和而不同”。
4.討論第一課時開始時提出的問題,什么是大美?風骨的涵義是什么?
《莊子·知北游》中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笔裁词谴竺?各人的理解不同,等你走進大自然,面對天蒼蒼野茫茫的塞外風光,看到山花爛漫,草長鶯飛,那樸實得未經任何雕琢的大自然,美得讓人炫暈,猴子在枝葉間跳躍,鳴叫,體會著生命的自由與快樂……老虎捕到了一頭斑馬,在草原上生吞活剝,一幅血淋淋的畫面卻是大自然的中和之美。
大美是什么--和諧,自由,生命,包容,涵蓋一切的無以復加的美。吳冠中先生雖然離開我們了,但他的畫和他的人格卻一起成了我們生命中的大美。
為什么用風骨,而不用精神,是因為風骨,既是個性、力量,又是風度、神氣,是一種內外兼美的修養(yǎng),是可以標榜后世的品格,雖然和精神的意思差不多,但是卻更具生命力,也有能夠代代傳承的意思。
矩陣的概念教學設計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上一篇:畫里陰晴(吳冠中)教學設計
下一篇:通過感官來觀察教學設計